APP下载

我国芦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018-08-31杨天中

艺术评鉴 2018年10期
关键词:现状分析

杨天中

摘要:芦笙音乐一直都是我国民族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在民族音乐文化领域都得到了重视及关注。芦笙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如今更是在各大音乐领域得到了应用,不仅是促进民族音乐体系完善的关键,还是推动我国音乐艺术文化水平提高的重要音乐手段,进一步证实了芦笙音乐对我国音乐文化前进的重要性。对此,笔者根据自己对芦笙音乐的了解,分析了我国芦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探讨了相应的传承意义。

关键词:芦笙音乐 研究历史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0-0017-02

芦笙是苗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核心乐器之一,在苗族音乐实践的历史长河中,其文化功能已不限于普遍的乐器,因承载社会文化功能的多样性,而形成独特的芦笙音乐。早在2008年6月14日,芦笙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在很大程度上了提高了芦笙音乐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及非物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故加强对我国芦笙音乐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笔者基于对芦笙音乐的了解,简要分析和探讨了我国芦笙音乐研究的现状,同时简单提及了我国芦笙音乐的传承意义。

一、我国芦笙音乐研究的历史

(一)历史渊源

芦笙苗语叫“噶”。芦笙音乐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一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而滋生繁茂。关于芦笙的史载如《风俗通》“伏羲作瑟,女娲作簧”《初学记》记载有“竽笙起于女娲”。此外,东汉王逸注《楚辞》“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悟……好词,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男女并舞”另《招魂》“……竽瑟狂会填鸣鼓些”。唐·樊绰《蛮书》“处子孀归,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春夜遊闾巷,吹葫芦笙或木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以相呼应合……”宋·明邝露《赤雅》载:“峒亦僚类……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明·《南诏野史》记载滇中的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

(二)艺术特色

芦笙是苗、侗、水、瑶、仡佬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古称芦沙,苗、侗、水语都称梗。苗语又称嘎斗、嘎杰、嘎东、嘎正等,侗语又称梗览、梗览尼、梗劳等,瑶语称娄系,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海南等省区,具有历史悠久、形制多样、音色明亮、浑厚等特点。民间常用于芦笙舞伴奏和芦笙乐队合奏,经过改革,己在民族乐队中应用,可独奏、重奏或合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演奏时,笙管竖置,双手捧斗,手指按音孔,嘴含吹口,吹吸均可发音。但贵州部分苗族地区的民俗活动中(如黔西北的纳雍、水城等地区)至今还存留着一种特殊的芦笙文化表演形态,姑称之为“杂技芦笙”,即吹着芦笙进行各种杂耍式的技艺表演。如吹着芦笙翻滚倒立,踏肩上下两人同时吹着芦笙,上架登高台等,在这种情况下,芦笙只能变成一种能发声的表演道具,表演时音乐几乎无成型的曲调,只能是一种音响。

(三)代表作品

我国芦笙音乐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芦笙音乐作品,不仅包括了较为传统的《进堂曲》《踩堂曲》和《扫堂曲》,还包括了《集合曲》《同去曲》和《上路曲》,另外还包括了不常见的《比赛曲》《走曲》和《圆圈曲》以及我省著名的芦笙演奏家东单甘老师的《春到苗岭》《苗家地方花一样》、芦笙著名教育家杨昌树老师的《吹起芦笙庆丰收》等,均能够充分展现出我国芦笙的音乐特点,能够体现出我国芦笙音乐的发展历程,故成为了芦笙音乐学习的重要乐曲。

二、我国芦笙音乐研究的现状

(一)余富文对我国芦笙音乐的研究

黔东南州歌舞团余富文老师可以说是苗族芦笙演奏家改革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芦笙这一乐器。在他的调研中,主要研究六管芦笙与一管芒笙筒,他想将其进行创新,他的这项研究已经成功的把六管芦笙突破苇18管20管,此外,一管芒筒也创造成了22管。他的对象创新使得苗族乐器发扬光大,具体表现音域的扩大,同时也为芦笙增加了调节音量的功能。创新成功的芦笙既保持了原来的音质和音色,在演演奏中,指法也更加灵敏,这一创新型深受芦笙爱好者的喜爱。创新成功后的芦笙,现已成为舞台艺术长期使用的乐器之一,创新后的多管芦笙,在黔南、黔东南等偏东南地区较为常见。此后也出现了很多民间芦笙制作师傅,比如凯里舟溪镇新光村的潘炳文、潘炳先、潘炳录;雷山县丹江鎮排卡村的莫厌学;丹寨县龙泉镇排牙村的杨国堂,排调镇麻鸟的余富泽、余贵周,羊先村的王国安、王方元;黎平县水口镇水口村的石国兴等诸多名人,他们制作的多管芦笙已经在社会上广泛使用。

(二)张子锐对我国芦笙音乐的研究

1945年,他在成都四川读书,当他在江楼公园看到苗族的演奏乐器芦笙舞之后,瞬间被芦笙这优美的艺术所感染,成为了最美好的回忆。怀着对芦笙这一乐器的喜爱他专门研究芦笙的构成及创新,在不懈的努力中,他把芦笙原有的规格和音域都做了很大的改变,他所研究出的芦笙外形与汉族的斗笙比较相似,他所设计的这两种外形不同的芦笙同样也是根据音区的色彩特点,使用封闭气斗来控制芦笙的音调。在他的创新中,芦笙出现了高音、低音、中音、倍低音等四种不同的音区。

1945年10月,他与北京民族乐器厂制笙师孙汝桂联手合作,两人通过多次的试验,多次修改,终于在1959年初,全新的高音低音芦笙出炉,但是因为演奏团没有使用,所以目前一直被闲置。

(三)杨竞明、王仲丙对我国芦笙音乐的研究

1964年初在北京民族乐器厂的帮助下,杨竞明、王仲丙、王力南等人对张子锐创新的系列芦笙进行分析研究,将其中常用的中音排笙重新设计。他们几人认为,原来的音调不是很灵敏,制作工艺也不是很精巧,所采用的半音键盘在演奏中有诸多不便,像这种与汉笙吹奏方法诸多不同的技巧,吹奏方法复杂,乐器在制作上也很繁琐,这种乐器不适合推广,也不适合普及到民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对古排箫音位设计的低音长笙管进行了设计,改造出的新乐器,长笙管处于中间,短笙管位于管道两侧。而且在《民族乐器改革参考资料》(1964年第1辑)上著文介绍。我们都知道杨竞明、王仲丙是中国著名的两位民间演奏家,在他们的改革为中音芦笙增添新的花色,对于芦笙乐器而言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我国芦笙音乐的传承意义

第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等均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而芦笙音乐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展示出我国民族智慧,还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很多传统音乐文化都在芦笙音乐的基础上形成,故需要传承芦笙音乐,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及弘扬,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第二,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搬到了舞台,丰富了舞台内容,但同时也改变了舞台表演形式,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快节奏和激情四射的现代舞,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很多传统舞蹈及音乐,其中就有芦笙音乐及舞蹈,使得具有很强传统文化气息及特点的芦笙音乐被人们慢慢淡忘,即使有很多人记得,但正真去学习和掌握芦笙音乐的人却很少。故为了促进传统文化发展,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及弘扬,必须传承我国芦笙音乐。第三,我国芦笙音乐主要源于苗族,是苗族文化长期发展的成果之一,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但因为我国历史原因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很多苗侗族青年不得不不远走沿海打工挣钱,学习演奏芦笙音乐和跳芦笙舞的侗族年轻人越来越少,導致苗侗芦笙音乐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向了濒危,故需要加强我国芦笙音乐传承及弘扬。

可喜的是,早在1982年我省在相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原贵州省艺术学校创办了首届芦笙班,开了全国音乐院校创办民间乐器的先河,使许许多多热爱芦笙这一古老民间乐器的学子有了一个可以系统学习的平台,涌现出了大批芦笙音乐人才。

四、结语

总而言之,芦笙音乐不仅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还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体系中的对象,展现出祖国民族大家庭里苗族、侗族等人民的生活景象,所以“芦笙音乐”理应作为历史瑰宝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欧阳平方.从贵州雷山苗族芦笙音乐文化变迁看“附魅”到“祛魅”[J].音乐传播,2016,(01):14-19+108.

[3]刘振涛.我国芦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音乐,2015,(04):110-120.

[4]雷欢,景晓悦.湘西侗族芦笙音乐的传承与保护[J].艺海,2015,(05):51-52.

[5]张应华.苗族芦笙音乐文化交流用语的主体表述——以《苗汉词典·黔东方言》为例[J].民族艺术,2015,(01):149-155.

猜你喜欢

现状分析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