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

2018-08-30赵静

艺术评鉴 2018年9期
关键词:伴奏弹唱基本功

赵静

摘要:钢琴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由于现今许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层次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甚至教学水平有限,导致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出现了诸多误区。本文就学生的演奏基本功、弹唱能力以及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力求为今后的学前教育事业培养出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强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学前教育 钢琴 基本功 弹唱 伴奏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104-02

钢琴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综合能力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钢琴演奏技术,并能运用钢琴弹奏技巧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或者三校生,其中普高生没有任何基础,虽然一部分三校生在中专阶段学习过相关的课程,但是由于部分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尽科学,所以大多数学生对钢琴演奏技术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在弹奏方法、习惯等方面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一、高技低能,忽略学生基本功的练习

钢琴演奏是一门见效较慢的技能,而一些老师在教学初期没有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的演奏进度。一些中专院校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竟然将学生的演奏进度从零开始拔到了车尔尼740的程度,最后能真正完整地弹奏下来的曲目寥寥无几,反倒养成了很多诸如识谱能力差、手指独立性差、缺乏表现力等不良习惯。与诸多技能学习一样,钢琴学习初期需要长时间的基本功练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不同演奏方法

钢琴演奏中非连音、连音、跳音就如同幼儿学步时的站、走、跳一样,是有一定的顺序和逻辑性的。想要走得稳、跑得快,首先要站得正。钢琴入门普遍采用的非连音奏法,就如同要解决行走时“站”的问题一样,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手臂自然下落的重量和手的各关节支撑的力量,才能将音弹得饱满、清晰。在手指建立了良好的支撑后,才能循序渐进地学习连音奏法和跳音奏法。而在一些教学中,教师没有强调不同演奏方法的要领及其所表现的意义,使学生认为只要按照正确的音高、音值,在琴键上发出响声就可以了,最后弹出来的曲子忽连忽断,没有呼吸,没有情感的表现。

(二)手指独立性是加速的必要条件

手指独立性是指手指独立活动的能力,要求演奏者在演奏中每个手指的运动不相互干扰,各个手指能听从大脑的指挥,在手腕、手臂放松的前提下,能将音弹得匀称、有颗粒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在18岁以上,已经错过了学习钢琴的黄金期,手指变得僵硬,加上不科学的教学和练琴方法,学生在练琴初期不注意手臂放松,最后造成了慢速用手腕“压”,快速用手掌“揉”的结果,导致丢音、错音、粘连等问题。

在钢琴学习的初期,教师要重视手指独立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每一个音弹得扎实、饱满,手指的各个关节做到放松自如。让学生从最开始就养成手指主动击键的习惯,每个音都利用大脑指挥手指落下,而不借助手掌、手腕的力量弹奏。并且所有的练习要在慢速的前提下进行弹奏,只有慢速弹好了,加速后才能做到每个音均匀、清晰。

(三)养成良好的识谱习惯是表现力的前提

1.科学的识谱习惯

钢琴学习初期,主要是五指的固定手位,一些学生就会投机取巧,利用标记在五线谱上的指法来认音,或者直接摆好手的位置,不唱谱,按照指法弹奏琴键,最后不是五线谱不熟练,就是在移动了手位之后找不到音的位置。幼儿园的教材一般都是简谱,也不会标记指法,如果在钢琴学习初期,学生能够严格按照谱面上标记的指法来弹奏,那么最后就会养成良好的指法习惯,为日后教学中的音乐或者歌曲设计科学简便的指法,以便于流畅演奏。

2.重视各种力度、速度、表情术语

不论是钢琴曲还是幼儿歌曲,都有它所要表达的情绪、内容,如果仅仅是按照乐谱将正确的音高、节奏弹奏出来,那么最后听到的只能是机械的演奏,不会感染到别人,更不会提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演奏者除了按照乐谱将音弹奏出来之外,还要注意乐谱或者歌谱中所标记的各种力度、速度、表情术语,这样弹奏出来的音乐才会有变化,有感染力。

二、注重弹奏乐曲,忽略弹唱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钢琴的目的最终是要用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去,而不管是歌唱活动还是韵律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弹唱。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钢琴教学只注重了钢琴曲的弹奏,就算弹奏儿歌也只是弹奏旋律,没有做到边弹边唱。所以在鋼琴教学课程中,必须加强弹唱能力的培养。

(一)选择合理的歌唱方式

虽然学前教育专业都开设声乐课,但是大多数都是以教授艺术歌曲或者成人歌唱发声技巧为主,忽略了对幼儿发声器官的结构原理以及音色特点的了解,以及对幼儿歌曲思想、情绪的分析。首先,应注意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因为幼儿大多不识字,只能通过老师演唱的歌词来了解歌曲的内容;其次,注意音色要适合幼儿的歌唱特点,不要使用太过专业的民族或美声唱法,应该在本声的基础上加上科学的发声方法,使高低音过度自然;最后,在歌曲的情绪处理上一定要生动形象,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明确“弹”与“唱”的主次地位

弹唱的教学手段主要用在学前歌唱教学中,目的是借助钢琴的弹奏和老师的演唱,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从歌唱中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所以弹唱中最主要的是唱。而现在大多数学生在弹唱过程中,钢琴演奏的音量远远超过了歌唱的音量,最后幼儿听见的是琴声而不是歌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演唱方式不对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学生的视唱练耳基础不扎实。目前大多数的儿歌弹唱都是旋律型伴奏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歌曲的旋律明确,演唱较容易。但是学生在弹唱中往往依赖钢琴弹出的旋律音,造成演唱的声音很小,一旦放大声音,就会出现音准、节奏等问题。所以在钢琴课程之前,必须要进行音乐理论和视唱练耳的学习和训练,必要时进行多声部视唱练习。

(三)设置合理的考核方式

良好的技能培养需要合理的检验手段来促进,所以在钢琴课程的考核方式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弹唱能力进行考核。因为技能课程注重的是平时的过程,所以教师可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在日常教学中多做检查和辅导。在弹唱形式上可以采用自弹自唱、互弹互唱和集题弹唱的形式。

三、照本宣科,忽略即興伴奏能力的提升

虽说多数学校的钢琴课程中除了学习钢琴的演奏技巧,弹奏一些必要的乐曲和练习曲外,也加入了幼儿歌曲的弹奏,但是学生往往是照着配好的乐谱弹奏,如果脱离钢琴谱,照着简谱弹奏,就只能弹出歌曲的主旋律,甚至连调高都把握不准确。就算能简单的弹出伴奏也只是很单调的一种伴奏音型,或者大小和弦随意配置。培养良好的即兴伴奏能力,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方面要有一定的钢琴演奏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注意合理调配,重点练习。

(一)明确调式调性

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西洋大小调式以及民族五声调式中各调式的音级结构以及各音级上构成的和弦性质;其次通过分析歌曲的主要音、结束音,准确把握歌曲的调性、调名;最后以小节为基本单位,以考虑多数音和强拍强位为原则,为歌曲选择合适的和弦。

(二)根据歌曲风格选择合理的伴奏音型

一般儿歌可以分为进行曲类型、抒情类型和活泼类型这三种风格,不同类型的歌曲应选用不同的伴奏音型来伴奏。判断歌曲的类型,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歌曲的节奏、节拍、歌词内容以及歌曲前面的演唱提示来完成;另一方面,在教授已经配好的儿歌乐曲时,教师应尽量选择多种风格和伴奏音型的儿歌,并在讲授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不仅提高了弹奏技能,也为日后的伴奏编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三)丰富伴奏形式

一首歌曲往往会有情绪的起伏变化,因此在弹奏伴奏时不可一种伴奏形式贯穿到底,除了左右手交替弹奏旋律和采用节奏型伴奏形式外,还可以通过改变伴奏音型、在乐曲中加入适当地装饰音以及短音列来改变歌曲的听觉效果。这些方法除了可以通过上述的弹奏已配好的儿歌钢琴曲中积累经验,学生还可以多听一些音频资料,分析音乐。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伴奏形式和音型为同一首歌曲编配伴奏,再通过示范比较,让学生掌握更加合理的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技巧高超的演奏者,而是培养具备演奏、弹唱、即兴伴奏能力的综合型教学者。因此,在钢琴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设置上,都要以此为目标,为广大的学前教育机构培养更实用、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沧海.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教学的实践研究[J].大众文艺,2015,(02).

[2]赵栅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提高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实践探索[J].艺术科技,2014,(02).

[3]高蕊,徐晓玲.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4]刘庆刚.杨峻钢琴教学艺术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伴奏弹唱基本功
论乐理视唱对幼教专业儿歌弹唱教学的影响
在“基本功”上下笨功夫
不会乐器也能“秀”弹唱“玩”编曲
南山赋
儿歌弹唱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论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的艺术价值
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课的重要性
简论戏曲锣鼓经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