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化的数学

2018-08-30严明官

新教师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知人教版生活化

严明官

脱离实际生活的数学课堂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神秘难懂。我们常说,数学教学是有关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教师应该重视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将数学课堂生活化。本文,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化的数学。

一、在生活素材中体验数学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采集生活化的数学实例,要善于捕捉生活化的数学现象,为学生服务。教师要借助与学生知识背景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素材,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爱学、乐学的情感。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这部分知识是学生熟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标有价格的物品,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了解不同物品价格的表示法。上课前,笔者无意中翻到数学课本的封底,看到了标价,于是,心中闪过念头:小数就在学生身边,从身边实际入手,能更贴近学生,也最容易使学生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于是笔者改变教学设计,增加了观察数学课本的环节。笔者:“物品都有价格,大家知道一本数学书的价格吗?”话音刚落,学生便在数学教材上开始寻找了。不久,便有学生说:“这书的后面写着,这表示书的价格!”有的学生还翻出书包中的其他书籍,来一一认识它们的价格。该环节结束后,笔者再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联系自己带来的物品价格,用以拓展巩固新知。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的教学。学生需要懂得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课堂中,为了能让新知得到及时的巩固,笔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捕捉素材。例如:爸爸的年龄比我小,公鸡下蛋,9月10日是教师节,大象会飞等。将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导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极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

教师们应了解,越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越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有意识地将数学问题设置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轻松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让他们置身其中,充分体验数学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部分的教学。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每天都要做的眼保健操的旋律十分熟悉,而一节眼保健操的时间大约为1分钟。笔者便让学生跟着口令做1分钟的眼保健操,让他们对1分钟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之后,笔者让学生同桌间展开比赛,比赛内容为“1分钟能做几道口算题”,或是“1分钟能画几个圆圈”等操作活动,用以巩固新知。学生在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到1分钟时间有多长,有效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又如,在学生完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的学习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学校要在校门口到教学楼的那条小道两边种上树,已知小道长60米,请你做一名设计师,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你喜欢的方式设计出一份“小道植树方案”,让校园更加美观。学生对自己“小小设计师”的角色代入感强烈,要设计的又是自己的校园,学习积极性高。学生在巩固所学新知的基础上,感悟数学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故事、图片、动画等方式,增强数学知識的直观性、趣味性,化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洁、化枯燥为生动。教师把数学活动放在情境中,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让数学从神坛上走下来,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学习数学带来的快乐。

三、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

数学教学实际上是一项实际操作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学生可以从中直接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笔者在学生完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新知学习后,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请计算自己所在教室的粉刷总面积(考虑应除去哪些面积)。没有经过思考的学生会在第一时间把教室的6个面的面积都算进去。稍加思考的学生则有的算了5个面,有的算了4个面。此时,笔者问:“到底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笔者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时学生需要把自己当成承担装修工作的人员,要在认真观察教室后,再下结论。经过设身处地思考,大部分学生恍然大悟,草率地作出决定是要吃亏的。生1:“只要粉刷5个面,底下一面不要粉刷,用来铺地砖。”生2:“是只要粉刷5个面,但不是完整的面,而是要去掉门窗的面积。”生3:“是呀,多算进去的面积,浪费了施工材料,损失大了。”

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部分内容的教学是“运算定律”单元中的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应用方面更是困难。笔者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利用购买衣服的生活事例来讲解这一定律:学校要为大家购买校服,一件上衣65元,一条裤子35元,我们班34名同学一共要花多少钱?很多学生这样列式:(65+35)×34=3400(元),即先求购买一套校服要多少钱,再计算一共要花多少钱。还有的学生这样列式:65×34+35×34=2210+1190=3400(元),即上衣和裤子分开算,然后加起来。购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实例。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会发现这两种算法都可以,一个是合起来算,一个是分开算,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一样,但结果不变,且第一个式子计算更简便。此时笔者就能顺势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通过刚才买衣服的实例,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在接下来的练习中,笔者发现学生的错误率比预想的低了许多。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像这样将数学问题进行生活化处理,一方面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新知。教师应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学有所用,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实验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王彬)

猜你喜欢

新知人教版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