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思想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影响

2018-08-30王宾孙蓉胡军吴志坤龚博敏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伦理道德儒家思想

王宾 孙蓉 胡军 吴志坤 龚博敏

[摘要] 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一项极其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医药院校的开设的体育课程。本文主要从仁、义、礼、智、信、和、勇等方面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积极影响。研究认为儒家思想为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奠定了伦理道德基础。

[关键词] 儒家思想;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 R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05(b)-0149-04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health-care P.E. course of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WANG Bin1 SUN Rong2 HU Jun3 WU Zhikun1 GONG Bomin1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2.Medical Department,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3.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11,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health-care P.E. course is th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in our country. I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course of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fucianism posi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ealth-care P.E. course of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aspects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courtesy, wisdom and trust.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Confucianism has laid a theoretical ethical and moral founda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health-care P.E. cours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fucianism;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health-care P.E. course; Ethical and moral

中國传统文化融合了先秦以来儒、墨、道、法诸家,以至汉朝以后儒家、佛家、道家三家的综合性的文化。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学说大体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们是中国人的信仰系统、价值判断系统、解释系统、礼仪系统、交流认同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在中国文化的数千年流变中,儒家、佛家、道家的基本精神早已泛化溶解为无所不在的人文经验和思想习惯,它已精密地编织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形态和语言形态中[1]。

传统保健体育是指以健身延年、防治疾病为目的,以我国传统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健身方法和体育疗法。它既是中医的医疗体育,又属于体育科学的范畴,是中国医学与传统体育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2]。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体育课程都开设多种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3]。儒家是中国正统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中,可以清晰看到儒家思想留下的烙印。传统保健体育是以肢体语言阐释着儒佛道文化,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体验儒佛道各家之理[4]。在长期的发展中传统保健体育与儒家思想互补相承,儒家思想为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奠定了伦理道德基础。

1 儒家思想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整理过“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又以“有教无类”为宗旨,不问身世,广招学生,开创了大规模聚徒讲学的新风气。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潜心培养弟子和整理古代文献,孔子的思想贡献是那些具体入微的只言片语的讨论,是以述而不作的态度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建立起包容万象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孔子提出“君子不器”,注重对人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人的道德生命,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最终形成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完整的伦理体系。传统保健体育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和价值取向无可回避地渗透到传统保健体育的伦理道德之中。

1.1 儒家思想中的“仁”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学说,倡导日常生活中礼仪道德规范,重德化人[5]。儒家认为人的最高道德境界就是追求“仁”,孔子对仁的最基本界定是“爱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希望有所建树,希望达到某种目的,就要想到别人和自己也有同样的心愿,设法成全别人,这又叫“忠”。另一方面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愿意受的痛苦,就要想到别人有同样的感受,不要把这些事情强加于人,这又叫“恕”。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为人处事都要讲“忠恕”,要“推已及人”,对别人有爱心,有同情心。《中庸》讲:“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斯修身不可以不待亲……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要求人们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只有道德高尚的仁者,才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最普遍的德行标准。

传统保健体育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与儒家仁爱思想密切相关的道德体系,并有了“德艺双修”的评价标准。“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习练者在道德层面上的技术行为规范,是判断习练者社会行为的道德标准。习练者按它修养身心,规范举止,品评善恶。清初《内家拳法》中的“五不可传”、清代出版的《太极拳谱》中列的“八不传五可授”、《少林拳术秘诀》中的“少林十戒”等都对习练者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规范。武德是习武者掌握高超的武技,禁用武力的一种内在的制约机制,同时也是习武者倡导“以德服人”高尚的精神境界,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思想[6]。传统保健体育注重“不可轻显其技”,要求谨守儒家“有若无,实若虚”之训言。同时强调“武以德立”,反映出以“仁”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伦理观念。

1.2 儒家思想中的“义”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孟子认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就是说,仁是内在的,义是外在的。如果把仁说出是某种理论,义就是忠实地践行这种理论的要求。孔子曰:“义者,所以合宜也。”“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义的本意就是适宜,也就是说情谊、公平、适宜、正义。孔子将“义”作为人的道德标准,孔子认为:要以义为立身之本,君子喻于义。当义利不能两全时,君子应舍利而取义;生死关头、舍生取义也就是人生价值和名节的最高境界[7]。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要“舍生取义”,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礼记·中庸》:“义着,宜也。”孟子云:“恻隐之心,仁也;善恶之心,义也……”儒家思想认为人们所遵循的所有道德规范都是“义”,“义”保护的是整体利益,“利”指的是个人利益。“义”是第一位的,应当重义轻利,反对见利忘义[8]。可以说把义作为人的根本特点和基本价值取向,这是中华道精神的精蕴。

司马迁在评价游侠时说:“至如朋党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史记·游侠列传》)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具体地讲,义包括有舍己为人、施恩不图报的精神。儒家思想中的“义”,激发着人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以惩恶扬善为己任,把除暴安良、扶弱济贫放在首位。在面对豪强、盗匪等恶势力残害良善,提倡要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舍己助人、见义勇为的胸怀,要求要以天下为己任,要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自觉维护社会道义的使命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9]。先秦儒家“仁”“义”思想构成了传统保健体育伦理思想的核心。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传统保健体育文化中“德”的鲜明特色,重义轻利成为传统保健体育所推崇的行为信念。

1.3 儒家思想中的“礼”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重德向善”的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核心是“礼”,礼的本质就是社会的规范、秩序和法度,可指某一时期的规章制度,是关于人的行为规范的一系列准则,它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就使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恪守一定的规格和程序。礼是用来研究人际关系的亲疏,判断事情的嫌疑,辨別物类的异同,分辨事物的是非。礼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伦理秩序,如果说“仁”是内在规定,那么“礼”就是外在规范,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运用,贵在能和。“礼”主要起规范人际关系,使人的行为有所遵循,即克制自己的欲望,都必须以礼去节制,使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于礼的要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仁”的境界[10]。礼要以仁为思想基础,礼又是使仁统领的诸德成为“德”的根本保证。

传统保健体育强调养生,追求健康,即使有对抗性质的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也强调“点到为止,礼让为先,不战而胜”,对“礼”有着不懈的追求,“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传统保健体育受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出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练者的道德笃行。如“抱拳礼”,其含义为:右手握拳喻“尚武”“以武会友”;以左手掩右拳,喻拳由理来,屈左拇指,喻不自大;两臂与胸部合成一个圆,喻天下武林是一家;左掌四指并拢,喻四海武林同道团结一致,齐心发扬光大武术[11],就是仁义礼仪的具体体现。

1.4 儒家思想中的“智”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论语》的第一章就是用来论述学习的,说明儒家对智的重视。智在传统美德中主要明辨善恶是非,并能力行。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孔子认为,要塑造自己完善的理想人格,必须具备“仁”“智”等品德。智是智慧,机智勇敢。“智”通“知”,有认知、知识、智慧等含义。孔子把“仁”与“智”视为互为前提的关系,“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孔子之“智”主要是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孟子把智当作判别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提出“是非之心,智也”。儒家之智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认知世界,认知自我。

传统保健体育在儒家“智”的影响下,以拳为物而格,以武之德的养成和拳之艺的继承创新而致知,形成“格拳致知”。不仅表现在身体外在技能的提升,还表现在精神内在武德的超越武德。“学拳以德行为先”“拳以德立,无德无拳”“德薄艺难高”等谚语中反映出德作为传统保健体育教育的重要标准。所以,“德高艺精”“德才兼备”才是传统保健体育“格拳致知”的目标[12]。

1.5 儒家思想中的“信”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信是仁、义、礼、智的具体表现形式,属于道德的范畴,是人与人关系间的一种道德标准。儒家认为信是人之本,轻诺寡信历来为君子所不耻,才有一诺千金之说。孔子强调做人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实不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底线。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13]。”孔子认为,做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还有什么可取之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信”成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的生活准则。“主忠信”,即“忠”和“信”被认为是当时最主要的道德准绳。儒家把信看作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重视诚信的经世致用方面,强调无论上下左右关系,其诚信之德都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好善,博济于民[14]。可以说讲诚信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信”蕴含有巨大的道德约束力以及积极的社会意义,受儒家“信”思想的影响,传统保健体育逐渐将其纳入自身的道德规范中,成为习练者与习练者、习练者与他人交往的基本原则:遵守诺言,讲求信义。“信”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教习武人学会做人。可以说,在古代,“信”对习练者的影响是被共同尊奉的、共同肯定的道德规范,并称之为传统美德。在“信”的要求上,就是提高习练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以达到塑造理想人格的目的。

1.6 儒家思想中的“和”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以和谐为最高价值原则的价值观”及重和谐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中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喜怒哀乐各种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规律。孔子提出“贵和”的主张,“和”有二义,其一是和谐,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就是他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其二是与“同”相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相调和;“同”则是完全相同,抹杀差别。孔子认为最理想的境界应是“中庸”,也就是说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是说中庸是最理想的道德境界,要求立身、处世均取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不走极端。孔子用“执两用中”的办法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凡事叩其两端而取中,无过无不及。中庸学说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世界万物的基本秩序。

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习练传统保健体育是为了健身健体、防身自卫,不是为了主动攻击别人。《少林十诫》云:“宜深体佛门悲悯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备以自卫,切戒逞血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和平温良,诚信勿欺,不得恃强凌弱。”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说“心险者、好斗者”不可传等“五不可传”,反映传统保健体育深受孔子“和为贵”思想的影响。传统保健体育所强调的“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和“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的外三合,并不仅仅是动作上下内外协调的技术要领和要求,更是传统保健体育的一种重要理论,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的价值观所决定的[16]。儒家的中庸思想也为传统保健体育的内容结构,奠定了中正、均衡的思维模式和创新的空间。比如武术套路中左右平衡、功法合一、攻防兼备、前后对称、奇正互补、动静刚柔、疾缓虚实的原则等等。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为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对神态的要求为中正安舒等,都为传统保健体育的构建和锻炼形式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1.7 儒家思想中的“勇”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孔子认为“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17]。讲明了“仁”与“勇”的辩证关系。如果一个人有了“仁”心,他便能嫉恶如仇,在向不合规范制度的人或事做斗争时勇敢无畏。“勇而无礼则乱”,“勇”就是勇敢,勇也要用礼去节制,一切要合于礼。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孟子则据此提倡“大勇”,即“安天下之民”的勇,反对“小勇”,即“敌一人”的“匹夫之勇”。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将“勇”划分为“上勇”“中勇”和“下勇”,“下勇”即“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和“小人之勇”,不但不可称之为美德,而且还是人们所应竭力节制和避免的;“中勇”也不应当以美德名之,只有“上勇”或“士君子之勇”,才真正值得赞扬和提倡[18]。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传统保健体育以大勇为追求目标,而以小勇为戒。但大勇所持的谦让并非等同于一味迁就,更不是鼓励胆怯。《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该出手时不出手,同样是无勇。传统保健体育提倡的“忧国忧民,匡扶正义”,正是仁学人伦的主张。传统保健体育通过身体力行地践履“勇德”精神,要求人们在“勇”的行为中体现“仁”“智”“义”等品质,强身健体,应谦逊有礼,不可恃勇凌弱;习练武术要讲武德,应修身明义,不可为非作歹。同时潜移默化地加强个人道德品质,有意识地增强人们拒绝做一个旁观者和沉默者的勇气,鼓励人们敢于对社会不文明行为和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进行抵制和抗争,从而树立勇敢担当、见义勇为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19]。

2 结语

“仁义礼智信和勇”是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是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几千年来一直深刻影响中华道德文明的发展进程,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教育传统和伦理精神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20]。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同时又融入佛家思想、道家思想。儒家的养生特点是以练心为主,在养生中引入伦理规范,讲究正、直。诚善则神明,欲修其身,先正其心。“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大寿”。儒家主张通过养生修炼陶冶道德情操,修身养性,倡导养气,身心一致。通过习练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以身悟道,实际上是一种对自然规律与生命本体的深刻参悟,或者说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 刘佳丽,王宾.论道家思想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导报,2017,14(24):158-161.

[2] 虞定海.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2.

[3] 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92-94.

[4] 龚博敏.国际文化视野下八段锦价值解析[J].中医药文化,2016(4):40.

[5] 丁晶晶.儒家思想对中国武术礼仪文化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12.

[6] 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

[7] 张龙栓,于修涛.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体育的影响[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17(4):89.

[8] 侯建华.“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评估与现代转换[J].人民论坛,2017(14):138.

[9] 郑旭旭.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5.

[10] 朱正湖.“仁义礼智信”视域下高校师德的内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79.

[11] 刘文武.中小学生体育知识文库——中华武术(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4-5.

[12] 戴国斌.中国武术教育“格拳致知”的文化遗产[J].体育学刊,2017,24(3):16-22.

[13] 张定浩,祝柯杨.《孟子》选读[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85.

[14] 劉余莉.“仁义礼智信”研究三十年[J].河南社会科学,2010,18(1):188.

[15]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05.

[16]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6.

[17] 孔子及再传弟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60:58-62.

[18] 王翠英,刘丽.“浩然之气”与“大丈夫”之德:孟子“勇”思想探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1):10-13.

[19] 刘玉琴,黄晓俊,陈有忠.论体育唤醒与培育当代社会“勇德”精神——基于儒家伦理文化的研究视角[J].安微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6):96.

[20] 邓立,杨未.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与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刍议[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182.

(收稿日期:2018-02-07 本文编辑:张瑜杰)

猜你喜欢

中医药院校伦理道德儒家思想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提升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中医药院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年级差异研究
西南边疆高等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中医药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伦理道德在清代借贷契约中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