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开辟基层党校发展新路径

2018-08-30朱奕冰

世纪桥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思想新路径新时代

朱奕冰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形成的党的理论创新重大成果。这一成果是当前和今后国家发展的行动指南,更是党校的行动指南。作为基层党校,要在深入学习和透彻领会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符合区域发展的特色党校之路。

【关键词】新时代;新思想;党校发展;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5-0076-0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形成的党的理论创新重大成果。作为基层党校,如何深入学习这一新思想,并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指导党校今后的工作,在实践中拓展和深化党校发展的新路径,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基层党校要成为学习和宣传十九大的阵地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党校是教育培养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基地,宣讲十九大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一)十九大的指导思想指明了基层党校工作的方向

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科学体系,紧紧围绕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个基本问题,明确提出八个重大创新观点,在实践层面以十四条基本方略展开,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全局性、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将成为基层党校今后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校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这一主导思想展开,一切不符合这一思想体系要求的都将及时修正,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持“四个意识”是党校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和办学导向。“党校姓党”,党校是坚决拥护新思想的阵地。党校作为党的领导干部的培训基地,更应该率先垂范,做好拥护新思想的表率和先锋,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基层党校要成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阵地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反映人民愿望,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其中习近平同志对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理论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而解决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解读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不仅对当前和今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更是指导各级领导干部作出正确决策的首要依据。党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到如何让学员通过培训能够达到透彻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并能在实践中主动自觉运用好这一思想作出正确决策,推动基层工作开展。因此,当前党校教学科研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正确宣讲十九大,让十九大精神遍地开花,让十九大精神变成各级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

二、基层党校教学科研要坚定不移地遵循中国道路的新时代特征

新时代具有新特征,而党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心要突出体现“新时代”具有的新的特点、新的特征,围绕这些“新”该如何坚定不移地走出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上。

(一)新时代具有新的特征

新时代最大的特征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今天中国社会发展随着物质条件逐步改善,人民的诉求在逐渐延展到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的理性诉求,这些需要通过平衡而充分的发展去实现。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在发展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性。人的精神文化要素作为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构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可忽视的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承诺。因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走的就是一条按照“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展开的、按照十四条基本方略框架下的、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中国道路。

(二)基层党校教学科研要体现新时代的性质

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是特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下细分出来的若干个发展阶段,比如资本主义分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等。理解新时代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在这个大范畴之下从发展角度衡量,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下推动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因此党校的教学科研要围绕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展开,要围绕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变化而展开,为推动本区域经济社会朝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努力。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过程,就是开拓中国道路的过程,因为所有这些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框架之下进行的一系列变革。

(三)基层党校的教学科研要有新时代的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我国发展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时代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标志,比如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党、国家、人民、军队的面貌,以及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就是新时代的标志。党校的教学和科研要充分展现出国家、社会、人民出现的新面貌,系统梳理和展现本区域在国家发展大背景下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增强党员领导干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基层党校教学科研要坚定不移地引领改革创新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雄辩的事实证明改革、创新、发展是一个国家持续进步不竭的动力。而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GDP主义”、发展失衡、分配不公、信念淡化、党的领导弱化等等,仍旧需要通过改革、创新、发展去解决。

(一)改革、创新、发展是国家发展的主旋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上和政治上矫正我国改革、创新、发展的航向,避免了出现“颠覆性错误”,真正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而改革、创新、发展的方向必须及时、准确、科学,否则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政策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对未来党和政府关于社会发展的具体政策提出了新要求。未来的社会政策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一是产业结构。人民的美好生活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的品质上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上,与此相关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现在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全面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三是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国家发展的现代化水平越高,对社会治理的要求就高,来自社会治理领域的挑战就越多,因此要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

(二)基层党校的教学科研要引领区域改革、发展、创新的正确方向

深化改革,就是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服务创新的制度合力。创新发展,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深化改革创新,就要以弘扬创新精神为方向,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我们不仅要大兴识才、爱才、进才、用才之风,也要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党校姓党”,党校是党的管理人才成长的摇篮。如何提升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使之符合国家改革、发展、创新的需要,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大事,更是党校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党校的教学科研必然要正确解读中央的决策,引领区域改革、发展、创新的正确方向,引导区域工作符合国家的要求,符合党的要求,符合实践的需要。党的十九大对如何改革、创新、发展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党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重心也将随之向十九大的方向转移,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内容也自然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在改革、创新、发展中走出一条符合本区域发展要求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干部培养之路,既是基層党校的责任,更是国家的需要、区域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新思想新路径新时代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