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时代价值

2018-08-30边飞飞

世纪桥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

边飞飞

【摘 要】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19世纪初期对人类历史进程所做出的科学判断,是马克思对自16世纪以来世界发展新趋势的科学总结,它揭示了人类从局部的、孤立的民族历史走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必然性。由于科学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世界历史思想一经提出,就彰显出深刻的理论价值。不仅如此,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尤其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取得巨大成就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变革,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让其具有的时代价值再次得到彰显。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5-0004-03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科学预测,更是我们准确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有力武器。这一思想的伟大贡献不仅在于他阐释了世界历史的科学内涵和准确预测了历史发展的未来趋势,更重要的是在于他提出了一种科学把握历史的新的思维方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依循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原理,积极参与到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并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把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到实行改革开放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步步印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让其具有的时代价值再次得到彰显。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来源

在马克思之前,世界历史观念源远流长。其中,意大利“历史哲学之父”维柯和德国唯心主义大师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两个主要来源。

(一)维柯的世界历史思想

世界历史思想就其产生萌芽来说,是个古老的社会思潮,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许多先哲们都以其“世界大同”的理想,表达了人类未来必定从孤立、分裂走向统一和融合的美好愿望。从古典时期的朴素的世界历史观念到中世纪神学的世界历史思想再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的世界历史学说,世界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使世界历史最终获得了自己独立的理论形态,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由此确立起来的是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维柯在其著作《新科学》中首次将世界历史观念提升到哲学层面,以“理想的永恒的历史”概念确立了普遍历史原则。维柯首先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指出“起源于互不相识的各民族之间的一致的观念,必有一个共同的真理基础。”[1](P.104)这种共同的真理基础就是人类能够认识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维柯还进一步从历史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世界历史的统一性,他在《新科学》中论述到:“各民族的各种起源都在各民族本身而不在他处。本书自始至终都要证明他们的起源都在各民族人民的公正需要和利益”[1](P.165)由此维柯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有自己运行规律的有机过程。维柯作为第一个从哲学高度理解世界历史的人,他的历史思想内涵丰富,蕴意深刻,成为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重要来源。

(二)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

世界历史思想不是黑格尔首先提出来的,而真正试图以理性的方式阐释世界历史思想并作出系统考察的却是黑格尔。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作为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其基本观点和贡献在历史和哲学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历史哲学》中。黑格尔认为:“历史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性堆积,在它的演进过程中,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使人类历史必将冲破狭窄的地域范围,由民族史汇成世界史。”[2](P.35)黑格尔从哲学层面上对世界历史范畴做出了规定。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世界历史指的就是世界历史自身。绝对理念或世界精神是世界历史的基础,世界历史指的就是世界精神本身的发展过程。黑格尔把世界历史的最高目的规定为精神达到自身的自由意识。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颠倒了精神和歷史的关系,使其历史观念和世界历史思想包含着神秘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黑格尔将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合乎规律的必然过程,这是十分深刻的。因此,黑格尔的历史思想为整个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成为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直接来源。

二、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丰富内涵

在批判改造维柯世界历史思想和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将世界历史置于现实基础上,致力于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将世界历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分工和普遍交往的发展,并由此进一步阐释世界历史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一致性,推论出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史走向世界史的根本动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也是马克思全面阐述世界历史思想的代表作。正是在这样两部著作中,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释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史走向世界史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但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才是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人们主要依靠人力和手工工具进行生产劳作,人们的生活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地域范围内,相互之间交往非常有限,各大陆之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到了17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机器大工业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史无前例地扩大了人类的交往,使人类历史第一次获得了冲破狭隘史的可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明确论证“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3](P.59)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论述的世界历史的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生产力自身的发展之中,没有现代工业生产和商品生产的出现,世界历史得以形成的基础就不存在。

(二)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交往的国际化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基础

世界历史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的,但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社会分工的逐渐发展和交往的日益扩大最终奠定了世界历史形成的普遍基础。马克思曾明确论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程度”[3](P.25)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分工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化,从而使各个民族都处于联系和交往之中。马克思还进一步举例说明:“英国发明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的工人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3](P.59)这样一个事实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国际化已经让整个世界处在了一个普遍联系中。交往的普遍发展必将促使人类的互相依赖程度史无前例的加强,同时又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越来越广阔的世界市场,而这一切终将促进世界历史的形成。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那样:“只有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3](P.61)由此可见,人类的普遍交往,尤其是交往的国际化奠定了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普遍前提。

(三)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世界历史固然是由生产力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分工和普遍交往而引起的,但生产力和交往却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获得如此巨大的发展,这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有关。资本主义社会是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其显著特征就是资本是社会的核心,资本支配一切,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以资本的运作为核心展开的。而资本的本质特性就是他的无限扩张性。马克思指出:“资本作为财富一般形式——货币——的代表,是力图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种无止境的和无限制的欲望。任何一种界限都是对资本的限制。”[4](P.299)资本的无限扩张性要求铲除束缚它扩张的一切绳索,而且要求它采用一切手段,突破国家边界的限制,向世界扩张,由此产生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竞争便成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直接动力。而必须指出的是,资产阶级在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转变过程中扮演了主体角色。资产阶级在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历史推动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5](P.254)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思在阐述他的世界历史思想的过程中已经明确了开创世界历史的主体就是资产阶级。换句话说,资产阶级开创了世界历史。

(四)人的全面发展是世界历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世界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曾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的历史,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所谓单个人的解放就是个人不断摆脱束缚获得自由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不断克服自身的片面性走向全面性的过程。马克思在其世界历史理论中通过考察世界历史性个人的形成,揭示了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的这一本质内涵。马克思首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是一个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普遍交往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个体的发展和解放过程。从历史发展上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和封闭、孤立的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还远远没有形成和建立起来,此时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说是完全没有自由和全面发展而言的。当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生产力和社会的普遍交往都得以发展,个人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逐步获得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而只有到了世界历史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普遍交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且无产阶级获得了解放的時候,就意味着人最终从物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并通过单个人的联合占有了全部生产力,个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由此得到了全面的实现。

(五)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根据马克思的论证,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资产阶级在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但马克思却认为世界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却最终不属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的自始至终是站在共产主义的高度来论述世界历史理论的,即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把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结合起来,从而把对人类历史发展运行规律的考察同建立这种规律之上的未来结果密切联系在一起,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一大创新之处,充分彰显了世界历史思想的共产主义意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将来临的新阶段。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3](P.87)世界历史是共产主义的必然前提,共产主义只有在世界历史条件下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是一项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它决不是某一阶级、某一民族的解放,而是全人类的解放。正像马克思论述的那样,无产阶级只有首先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马克思说:“共产主义事业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3](P.87)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始终强调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性基础,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狭隘的、地域的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存在的。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点不仅为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所证实,同时也为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发展所证明。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依循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原理,主动参与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让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时代价值得到最大彰显。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次胜利

自近代開始,中国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灭亡的危险使许多仁人志士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幻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救亡图存。然而,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刚刚开始起步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和争夺海外殖民地成了资本发展的重要手段。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控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限制其民族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对原材料的掠夺和对海外市场的占领。这样,当中国刚刚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时,他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就已经消失。而马克思曾指出,世界历史的最终发展方向是共产主义,并且在情况特殊的东方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实现的。毛泽东充分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这一内涵,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判断。毛泽东清晰的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6](P.667)由此,毛泽东提出了符合中国具体情况的两步走战略,确保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实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胜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最好证明

马克思没有预料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横空出世,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进程的展开,却符合马克思所阐释的世界历史的发展逻辑,这就是马克思真理学说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过程,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它毫不动摇坚持共产主义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体现在他是在反思和总结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进程以及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最大的成功在于他立足中国具体实际,且充分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7](P.25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所在。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最新继承与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显。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自面对,只能携手合作,共同寻找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第一次向世界传递了对人类未来发展走向的中国判断:“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8]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布局,描绘出一幅新型国际发展关系的图景,充分体现了中国为人类发展贡献智慧的历史担当,彰显出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人类走出现代性困境、解决全球性危机、建设美好家园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维柯.新科学[M].商务印书馆,1989.

[2]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人民出版 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8]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R]. 2013-03-02.

[责任编辑:马雅兰]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