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生活,建构数学课堂
2018-08-30江雪玲
江雪玲
康德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由经验开始。”在数学教学中,学习活动越贴近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的认知、思维、探索过程就越顺遂。因此,教师应努力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将具体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并将生活中遇到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充满空间观念与数量关系的数學与现实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数学世界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炼整合生活中的素材服务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并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学有所用,在学习中真实亲切地感受数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是根植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
苏教版数学教材突显了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经验中提取素材的特点,图形文字相得益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动手做一做,自主想一想和合作说一说,让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洋溢着数学味道的生活实际问题,学生们不仅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在数学思维及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打造“生活化”的新型数学课堂,把抽象不易理解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真正理解、认识,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一、创设情境生活化——体验数学
“情境化”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解决问题,将获得的知识转化到可体验的生活情境中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场景作为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熟悉的情境中运用生活经验去感受理解数学问题,主动结合数学知识去研究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情境化”的教学过程能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时,我讲了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想给他的王后做一张床,国王就用自己的脚给王后量了身形,结果是6脚长、3脚宽。于是他找来一个木匠,对木匠说:“给王后做一张长6脚、宽3脚的床。”木匠立刻动手按自己脚的尺寸,做了一张6脚长、3脚宽的床。可是,做出的床又短又窄,容不下王后。木匠被国王结结实实地打了一顿。可怜的木匠始终弄不明白,他做的床刚好是6脚长、3脚宽,为什么王后却睡不下呢?听完故事,好奇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交流讨论不约而同地聚焦在“脚的大小问题”上,有一个学生还在教室里现场表演起来,正当大家说得很起劲时,一个男生举起手中的尺子喊道:“都用尺子量就不会出问题了!”源于生活的经验,让学生们很快得出 “测量长度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这一结论,学生们感受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兴趣一下得到激发,教学效果良好。
二、数学语言生活化——理解数学
在很多人眼里,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其实数学包含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因此,教师语言的生活化就成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本质、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面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等,在不干扰对知识的学习理解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让语言变得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如认识“<”“>”,学生总是会混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句简单的口诀:“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记忆和理解。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位置”这一课时,学生对“前后左右”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对“谁在谁的左面”或“谁在谁的右面”这样的表述方式理解不透。比如将图形依照“三角形、圆、正方形、五角星、爱心”这样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让学生用“(?摇?摇?摇)在(?摇?摇?摇)的(?摇?摇?摇)面”这样的句式来表述时,学生就会说成“圆在正方形的右面”。形成这个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的参照物没认清,看到正方形是在圆的右边,就说成“圆在正方形的右面”。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教学生借助歌谣来判断:“认位置,找参照,的字前面是参照,参照在左物在右,参照在右物在左。”用这个方法,找出参照物是“正方形”,得出“圆在正方形的左面”以及“五角星在正方形的右面”。
三、数学活动生活化——感受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设计,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及不同阶段的活动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生活气息、趣味性强和有意义的活动。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元、角、分”时,笔者创设了“模拟超市”活动:把教室当成超市,任选四名同学担任售货员,学生从家里带来物品,标价之后当成商品,其余学生充当顾客,使用“学具钱”买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东西。在活动中学生的支付方案多种多样:当商品价格为1元时,有的付1张1元的,有的付2张5角的,甚至还有付10张1角的;当商品价格不是整数时,作为售货员的学生还要考虑怎么找钱,在找钱的过程中要正确使用不同面值的“学具钱”。通过这样有趣的活动,学生们兴致高昂,在买卖的互动过程中,认识了元、角,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元、角之间的进率。(由于现在社会上已经极少有分的流通,因此教学重点放在元、角)
四、课外延伸生活化——运用数学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分析,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感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例如,学完“统计”之后,笔者设计这样的一道题:请统计商场各种电器的日出售结果,其中空调卖出9台,电视机卖出9台,洗衣机和电冰箱分别卖出5台和6台。在制作完统计图后,请学生填空什么电器卖出的数量最多,什么电器卖出的数量最少,什么和什么卖出的数量差不多。然后再让学生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你想给商场经理提一个什么建议?一个学生从统计的结果中知道空调卖得最多,于是建议商场经理多进点空调来卖;而另一个学生建议商场经理给电视机搞优惠活动来吸引顾客。
又如教学“24时记时法”后,笔者让学生完成一份实践作业:记录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算出自己每天在校时间、做家务时间、睡觉时间、家庭作业时间,看看这样安排合理吗?怎样安排才最合理、最科学?如何成为时间的主人?这样创造机会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去触碰现实生活,使学生对数学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味道,数学就像空气一样飘散在身边。
总之,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结合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融进常见的生活场景,让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桐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