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因势利导促进自读自悟
2018-08-30王怡珍
王怡珍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导”,就是多方想办法,让学生能慢慢地自己去求得,最终达到不等教师讲解而自能阅读的意思。可见,“导”之功在于课堂运作上的 “引”。课堂上,教师不应单一地只是给学生提供信息、讲授知识,而是要有效地启发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从“学会”到“会学”,进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以引领式问题作“利导”,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思考方向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能力的差异,若只是一味地强调让学生自读,坐等学生都能有所悟,怕只能是一厢情愿。因此,如何讲究引导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运用引领式的“利导”,学生的“自读自悟”方向就会变得明确,也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如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为了突出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这个教学重点,并让学生加以体会,教师就安排了下面的“导”问:“翠鸟捉鱼动作有什么特点?它的动作可爱吗?请说说你的感受。”并以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概括出翠鸟动作的特点(迅速、敏捷),眼睛的特点(灵活、锐利),以及小鱼的特点(机灵),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中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描写翠鸟高超捉鱼本领的句子,为学生指明了思考方向。再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节课的公开教学时,执教的教师要求学生认真看课题,然后找出重点词。多数学生都找了“富饶”,教师顺势提出:“请同学们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然后说说有什么收获。”这里教师以问题为引领,引导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学生都能从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理解了“富饶”的意思,而且都能准确地画出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并朗读出来。还有一些学生感悟更透彻,他们发现整篇文章其实都是紧紧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这个主题来写的,所以就提炼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名副其实的题目……如此“利导”,学生的思维能够直奔主题,自读自悟的方向就会更加明确,课堂教学的高效和优化自然就有了保證。
二、以迂回式策略为“诱导”,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尝试新发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旦外界因素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时,就可能产生两种情形:一种是出现思维定势,一种是促进思路拓展。课堂上,学生是出现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决定因素就在于教师“导”的技巧。例如:当学生的思维卡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时,教师可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怎么理解?”“你对这位同学的看法有不同的意见吗?”“还能有其他的想法吗?”“可否尝试从××角度试试看?”等等富有启发性、诱导性的语言来启迪学生的思维,提示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方向,促进学生广开思路、发散思维。还以《翠鸟》的教学为例,当学生刚开始体会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就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这句话时,一般都只直觉翠鸟飞的速度特别快。当教师再问还体会到什么时,学生一般就回答不出来了。这时,教师没有急于直接去点明,而是温和地再要求学生:“大家能不能再逐字逐句细细地、全面地读读这个句子,看看能不能有新的体会。”这里一个简单的“迂回诱导”,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我还发现翠鸟鸣叫的声音很悦耳动听。”“翠鸟的动作不但快,而且还很轻盈。”“翠鸟动作轻正是它聪明的表现,我想它是怕惊动小鱼,那样它可能就捉不到小鱼了。”“我们都说一眨眼的工夫怎么样怎么样,说的是速度很快,但是我们眨眼也得要一秒钟时间,可是眼还没眨完,翠鸟就飞到苇秆上了,还不到一秒钟,它飞得多快啊!”这里的诱导就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三、以设疑解惑式的“疏导”,指引学生的思维步向深入
小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推进,其思维能力也逐渐趋向于完善和成熟。语文学科承载着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功能,通过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树立价值观念,使思维不断成熟,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将学生思维由表象思维引向深入的引路人角色。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而不仅仅只是满足于能理解几个词或者一句话的意思。当学生的思维仅停留在表象思维上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并使之逐步走向成熟。再以《翠鸟》一课的教学为例,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把这句话的写作用意和盘托出,而应当引导学生揣度:“作者主要写的是翠鸟捉鱼的动作,可他为何还写了苇秆和水波呢?”“读到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你联想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所以引起苇秆摇晃;因为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所以引起水波荡漾。而 “摇晃”也好,“荡漾”也好,时间都不太长,而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翠鸟却完成了飞离苇秆—叼起小鱼—快速飞走等三个动作。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自然地由单纯地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转向深刻地理解作者写作的精妙,以及喜爱翠鸟的情感体验上来。
四、采用启迪式的 “隐导”,使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是创新的关键因素,是理解和感悟的重要基础。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运用启迪式的“隐导”,则可以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翠鸟》一课的教学中,读到描写翠鸟以及小鱼的动作的语句时,教师及时做了一个停顿,深情地对学生说:“聪明智慧的翠鸟真的太令人喜爱了!翠鸟这么聪明,也许它也有思想,你们想象一下,它这时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还有小鱼也是那么的可爱,它此时悄悄地露出头来,它又有什么想法呢?”此时,学生被教师的深情话语和美好情绪感染,一下子打破了思维定势,大大激发了思维的积极性,设想出了许许多多翠鸟和小鱼的“想法”。我们一般都认为,在弱肉强食的规则下,翠鸟是捕食者,属于强者,而小鱼是食物链的下端,是令人同情的弱者,但有些学生却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了小鱼挑逗和捉弄翠鸟的台词。小鱼把翠鸟耍得团团乱转,令人忍俊不禁。想象环节的设计,成为了学生理解翠鸟及小鱼动作的催化剂。再比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在让学生细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后提问:“青蛙跳出井口了吗?大家设想一下青蛙跳出井口后会遇到什么情况?” 此句启迪式的“隐导”,激起了千层浪,学生想象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情绪高昂,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高见”。他们想象了青蛙跳出井口后的各种不同境遇和结局,或喜乐或悲伤,中间充满了曲折离奇,甚至荒诞的过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正是教师这一看似不经意的“问”,为学生营造了思维的乐园,打破了学生平静的思维湖面,使学生的思维泛起了阵阵“涟漪”。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