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2018-08-30史卓林

世纪桥 2018年5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网络环境培育

史卓林

【摘 要】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存在着网络主体意识弱化,网络信息的理性鉴别能力不足,道德责任缺乏与权利意识淡薄,臣民意识浓厚与公民意识相对缺失等问题。为此,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开展丰富的校园网络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网络环境法制监管,设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专题网站等来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5-0051-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影响越来越大。”[1](P.36)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已然成为网络环境的主体,但网络环境利弊相趋,如何发挥网络环境的育人因子,立德树人,已成为迫切解决的时代课题。为此,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明晰其产生的根源,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以牢牢掌控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一、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主要存在着网络主体意识弱化,对网络信息的理性鉴别能力不足,道德责任感缺乏与权利意识淡薄,臣民意识浓厚与公民意识缺乏等问题,已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构成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弱化

当代大学生目前所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被网络所“绑架”和孤立,已经深陷于网络的沼泽之中,犹如深陷囹圄而不自知。自我角色的定位看似清晰,实则陷入人云亦云的范畴却浑然不知。虚幻的“鸦片”正在逐渐腐蚀大学生的思想与精神,脑力劳动的缺失更显著地表现为“凡事不懂问百度”的思想怪圈之中,这意味着思想的懒惰对自身的否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这不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二)对网络信息的理性鉴别能力不足

大学生普遍存在对网络信息的理性鉴别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大学生处于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巨式排量,往往出于感性认知,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缺乏深思熟虑,对一些“谣言事件”缺乏斟酌,往往凭着感觉冲动性转载,却不考虑后果。此外,不难发现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文科生较之于理科生理想色彩更加浓厚,凡事更易于率性而为、书生意气犹在,自然也就对于网络信息缺乏斟酌。

(三)道德责任感缺乏,权利意识淡薄

大学生在参与网络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作为青年网民的自立意识不断增强,网络民主参与意愿更为强烈,另一方面少数大学生极易通过互联网表达自身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上传不良信息,任意地攻击、侮辱他人。他们在网络空间使用粗俗语言,甚至存在有意无意地制造或传播谣言、肆意发泄私人情绪等不文明行为。在网络活动中忽视社会后果,社会责任感淡漠,表明了少数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相对欠缺。此外,大学生作为一个从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过渡,自身维权意识淡薄,加之传统守旧思想一时间难以从骨子里予以根本剔除,致使“官民”身份界别如此之大,无形中的身份意识使本来怯于维权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在可操作性上缺乏强有力的维权行为。

(四)臣民意识浓厚,公民意识缺乏

“对于‘citizen一词,汉语中的等价语词表现为‘公‘民二字合义而成。‘公与私相对,指从属于国家的或集体的、共同的、公事或公务。‘民與官、官方的、军事的相对,指普通的人民群众、人民、某族的人、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民间的、非军人等。”[2](P.7)从中可以看出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传统的封建臣民意识的确根深蒂固,即使在当下一些国人的思想中,“臣民意识”依然残存,很难真正加以剔除,这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认知,从而给现代大学生良好公民意识的培育造成一定困境,增加了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难度,致使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无形中增添了一道精神屏障。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究竟如何“化弊为利”,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问题产生的诱因加以剖析,针对具体的诱因找到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途径,从而服务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一)网络自控力较差导致大学生主体意识弱化

当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被网络所“绑架”和孤立,深陷于网络的泥沼之中而难以自拔,又何谈自身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处于这样一个信息技术高速扩张的时代,网络信息异常多元与开放,已经广泛涉及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到处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异体思想。而对信息的识别与判断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往往“瞎起哄、凑热闹”。虽然知识储藏较为丰富,但思想还不够成熟、阅历不够丰富,往往主观臆断较强,极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植入,很难培养出一种独立人格,更谈不上公民意识的培育。

(二)群体极化现象降低了大学生的理性意识与理性判断

大学生通过“三微一端”来发布信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早已成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然而,网络信息容量超大、更新速度超快、覆盖面极为广阔,对于大学生来讲,有时很难理性地针对某一个事件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凭自己的喜好和感情好恶,表现出情绪化、感性化的特点。尤其“当大量的极端化语言在网络上排列式的展现时,极易营造一种狂欢氛围和狂热的集体心理,而这种群体极化现象反过来又更加促进了大学生狂热的不加分析的评论激情。”[3](P.46)因此,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言行极易表现出感性认知以及盲目的从众性,这就降低了大学生的理性意识与理性判断。

(三)传统教育的漏洞与网络弊病导致大学生权责意识淡漠

重视学业成绩而忽视个人道德品质的良好塑造,似乎造成了这样的一种社会氛围。当然目前稍有改观,但是却难以触及根本,“高分教育”仍在上演。大学生群体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理应严于律己,身先率范,引领新时代,成为一般民众心中的道德楷模,但是现实中却很难做到。这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相关联,网络给大学生提供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的同时,网民的身份、动机也可以得到近乎完美的隐藏。网络的虚拟性一方面赋予网民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却因网络监督机制滞后,助长了部分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放纵心理。

(四)传统思想的诟病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形成无形的障碍

传统思想的诟病无不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致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很难真正培育出现代公民所具有的批判性思维,导致我国目前现代公民的整体性缺失。正是现代公民的缺失,在大学生的心里很难确立起一种能够摧枯拉朽的革除弊病的公民意识。这种思想看似随着大学生知识理性的输入在逐渐消散,但实际上在大学生心中亦不乏其在,很难从“根”上彻底祛除。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途径

依据前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当下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可采取以下途径:

(一)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

首先,要合理地自我限制,适度上网、适时上网,切不可本末颠倒,被网络所奴役,更不应该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其次,要明确网络只不过是我们了解世界、探索外部领域、关注外界事物的一个渠道、一种方式,要善于合理地自我限制。再次,要理性地自我定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认识到散布虚假信息可能承担的后果。不断增强大学生自身网络自律意识和网络主体意识,注重自我独立人格、独立判断意识的养成。最后,作为当代大学生更要与时俱进,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让主流公民意识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立志将自身培育成一名合格的公民。

(二)校园网络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只有将自我的主体意识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予以检验,才能提高其自身的公民意识,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尤其在信息网络化的当下,更应通过网络平台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一方面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应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条件,另一方面完善大学生校园网专题互动平台,让大学生参与网络校园管理、网络班集体精神文化建设、学生会干部的网络参与式选举等,从而有目的的培育大学生的网络民主意识和网络公民意识。此外,让大学生定期参与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活动,走出校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强化其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达到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目的。

(三)加强网络环境法制监管

网络环境错综复杂,形形色色的网络个体充斥在数以亿计的网络客户端,网络本身的迅捷性决定了其本身的弊病即缺乏相关的网络信息核查体系,赋予网络几乎绝对的自由,从而一定程度上酿造了网络语言及其信息的相对失真性。这不仅和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相关,而且和信息传播者自身的学识素养、价值观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国的相关法律部门应该在结合已有法律的基础上,务必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对网络整体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不法个体予以及时惩戒。此外,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核查体系,对其准确性进行及时鉴定,审核通过后即可传播。这既能鼓励大学生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又能对那些肆意造谣诽谤、人身攻击等具有较大社会危害的个体行为追究其法律责任,以净化网络环境和规范网络公序,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设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专题网站

高校作为校园网络的供应者,有责任和义务根据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主动设立大学生成长的相关主题网站,改变以往传统的被动的教育方式,在校园网站上创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专题网站,建立大学生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在校园主题网站上加大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宣传力度。此外,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作为高等学府的优越性,让专家学者作为网络正能量的集成传播者,定期与大学生之间开展网络互动,及时解答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疑难,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负面消息,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公民意识培育中去。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冯培.审时度势借“式”化事提升思想政治 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1).

[2]蓝维,高峰,吕秋芳,邢永福.公民教育理論、历史与 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郭改玲.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J].中 国成人教育,2013,(22).

[4]武进.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公民意识培育[J]. 思想理论教育,2017,(6).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网络环境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