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的启示
2018-08-30宋鑫陶
宋鑫陶
评论
京津冀、长三角、环渤海等越来越多的区域都在强调一体化的概念,是因为一体化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而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一体化发展较早或较快的地区,也正充当着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增长极的角色。
城乡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生产一体化……一体化不是一个新词,却是如今各个领域都在倡导的一种普遍模式。
为什么?因为一体化带来的往往是更合理的分工、更高的效率、更有效的资源利用和更优化的结构与配置。也许正因如此,一体化才会如此备受推崇。
在海湾集团,一体化发展战略被视为是集团未来发展一以贯之的策略。从最初的公用工程、仓储、物流环节的“一体化”发展理念,到如今更完善的“规划建设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仓储物流一体化、智能管理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发展战略,一体化降低了海湾集团原料采购、能源供应、物流仓储等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也提高了企业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既能去产能,又能降成本,还能补短板,这样的一体化模式,不正是企业梦寐以求的吗?
企业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效益,效益的好坏无疑是验证一种模式是否可行的最好方式。企业是如此,城市产业布局是如此,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也应如此。
现代经济,城市的发展已不再可能将自己视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只围绕自己的优劣势做文章,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讲求竞合,讲求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就是要讲求错位发展,强调互补性和差异化。
以珠三角地区为例,这个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曾面临严重的产业同质化。十年前,深圳、东莞、惠州的产业同构系数高速0.88.珠海、中山、江门的产业同构系数在0.74-0.75之间。指标超过0.5.就意味着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的同构性上偏大,产业同质化严重。
“比如说生产手表,佛山、东莞生产,大家都生产,那竞争肯定大于合作,对谁都没有好处。”正如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王珺所言,“经济一体化实际上就是消除产业的同构,同构系数没有下降,就证明一体化没有推进。”
也许正是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珠江三角洲產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在产业的整体布局上,明确“强化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太经济圈产业的优势互补与合理布局。广佛肇经济圈以广州为中心,重点布局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深莞惠经济圈以深圳为中心,重点布局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珠中江经济圈以珠海为中心,重点布局发展以重大成套装备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依托优势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
2014年,《珠江三角洲五十一体化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出台,在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规划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等方面,珠三角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京津冀、长三角、环渤海等越来越多的区域都在强调一体化的概念,是因为一体化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而长三自和珠三角等一体化发展较早或较快的地区,也正充当着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增长极的角色。
说到底,一体化倡导的是错位发展、分工协作、互补互促、布局优化、空间集聚、整体竞争,而如今更多的相邻或相近的城市之间存在的却是近乎相同的产业发展路径,产业布局雷同,产业结构相似,同质化竞争严重。
不论是企业,还是城市,都已经过了拼资源拼环境的阶段,而是讲求彼此之间的竞合关系。有人说,产业的差异化越明显,一体化程度就越高。因为差异形成互补,而无差异化的聚集,不仅能形成上下游的配套,拉长产业链条,更违背了一体化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