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科学常见术语多种写法的辨析

2018-08-30李学军

中国科技术语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辞典穹窿术语

摘 要:辨析当前地球科学出版物中常见术语的多种写法,从而确定规范、合理的表达。以目前国家及行业最新的标准、规范为依据,对比分析术语在《通用规范汉字表》、“术语在线”数据库、《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地球科学大辞典》等中的用字用词,选出合适的用法。在同一术语的多种写法中,有些是习惯性错误,应该摒弃;有些是不符合新规范的表达,应该改用新表达;还有一些是可并存的多种表达,可根据情况选择一种并做到统一。辨析结果可以作为当前地球科学出版物采用规范、合理的术语表达的参考。目前《地质学名词》第2版的审定工作正在进行,文章对此也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地质学名词,学术出版规范,术语在线

中图分类号:G232;N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3.013

Recognizing the Standardized Use of Terms in Earth Sciences//LI Xuejun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resolve expression problems about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some terms in earth sciences, and proposes a standardized or proper ex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n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related to scholarly publishing, the author compared and analyzed many expressions (word compositions) of a term in publications and data base online, such as Common Standard Chinese Characters Table, data base of termonline,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7th edition), Dictionary of Earth Sciences. The author finds that in many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a term, some are habitual errors and must be disused, some are the old expression ways and should be substituted by a new way, and others have no problem in standardization and may be used in uniformity. The term expressions chosen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the standardized use of terms in earth sciences publications, and may be helpful to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of the book Terms in Geology (2nd edition).

Keywords: term in geology, guide to scholarly publishing, termonline

收稿日期:2018-03-05 修回日期:2018-04-08

作者简介:李学军(1967—),男,博士,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论文规范化表达。通信方式:lixuejun@cugb.edu.cn。

科技名词(术语)的规范应用是一件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事情。科技工作者往往更關心词语本身的学术概念,而对其表达形式不太重视,甚至会认为过于追求表达规范意义不大。但一个科技名词有太多的写法不利于科技知识的交流与传播,有时还会造成词语概念的歧义及不科学,因此讨论科技名词的规范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 地球科学术语多种写法的问题

长期以来地球科学的一些术语存在着多种写法并存的现象。它们大致可分为3种情况:(1)习惯性错误,即一直把错误写法当成正确表达来用,这些错误写法是应当摒弃的,如将“潟湖”错写成“泻湖”“瀉湖”[1];(2)不符合新规范的表达,有些术语的某种写法在过去是没有问题的,但新规范颁布后一些字词成了不规范字词(如“粘土”现在应为“黏土”)[1],对此,我们应该使用由规范字词组成的术语,弃用那些不符合新规范的表达;(3)可并存的多种写法,即不同表达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甚至规范的术语中就存在多种表达(如“冰心”与“冰芯”),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一种合适的表达,并做到统一使用。科学技术名词用字用词一般应遵循规范汉字、审定名词、学科专属、约定统一等原则[2-10]。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下面就地球科学一些术语及字词的规范使用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以确定相对规范、合理的表达形式,希望有助于写作和编辑工作。当前《地质学名词》[11]第2版的审定工作正在进行,也希望本文能对该项工作的开展有参考意义。

二 地球科学常见用字用词辨析

1.“坳”“拗”“凹”

“坳”“拗”“凹”3个字都是规范汉字,而发音不同。“坳(ào)”指山间平地或低洼的地方[5,8];“拗”为多音字,“拗(ào)”意为不顺、不顺从[5,8],“拗(ǎo)”意为使弯曲[8],“拗(niù)”意为固执、不随和[5,8];“凹(āo)”指低于周围,即周围高而中间低[5,8]。

地球科学出版物中经常出现的含这3个字的科技名词主要有凹陷、凹槽、前凹、坳陷、拗陷、拗拉槽等,它们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名词委”)的“术语在线”都能查到,可以说都被当成了规范词。笔者认为这里面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凹陷”与“坳陷”从字义上看還算合适,但“拗陷”就很难从字义上解释了。笔者曾经建议名词用“坳陷”,动词或词组中表动作含义时用“拗陷”[12],现在看来这一做法并不恰当。“拗拉槽(aulacogen),又称拗拉堑、拗拉谷”,是一个外来词,aulaco是“沟”的意思,最初音译成“拗拉”是可以的,不用将它写成“坳拉”,《地球科学大辞典》[13]中出现“坳拉谷”“坳拉槽”的表达,笔者认为是不妥的,因为词义本身与“坳”无关,只是利用了这个读音。

2.“岩心”与“岩芯”

“芯”是“心”的分化字,都是指物体的中心、中央部分[5,8],但“芯”特指某些植物或圆形物体的条状形中心部分[10],如灯芯、笔芯、气门芯等。目前,“岩心”是名词委审定公布的规范词,《地球科学大辞典》中也用“岩心”,而“岩芯”是《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5,8]提倡的用词,存在分歧。目前,在实际工作中作者和编辑还是应该选用规范词“岩心”。另外,“冰心”与“冰芯”在“术语在线”都能查到,前者用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后者用在地理学、大气科学和生态学领域,两者都是指在冰盖、冰原、冰川钻取的柱状冰样、冰体。建议名词委统一写法。

3.“穹隆”与“穹窿”

“隆”指凸出、高起,“窿”指孔、洞、坑道,“穹隆”指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5,8]。《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6、7版)[5,8,14]中未发现“穹窿”一词,只有“窟窿”一词,指洞或亏空之义,但计算机用拼音法打字时极易出现“穹窿”这个词,这一点笔者也很疑惑,况且“窿”并非“隆”的繁体字。有文章指出“根据最新版(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穹窿是名词,多用于指煤矿坑道”[15],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此处只是“窿”指煤矿坑道,而非“穹窿”。名词委在地质学、石油科学方面审定公布的规范词是“穹窿”。《地球科学大辞典》中也为“穹窿”,它是指平面上呈卵圆形或不规则的等轴状圈闭的背斜型构造[13],是一种中间地层隆起、四周地层低垂的特殊背斜构造。从定义上看,这种背斜与核部能不能产生“窿”(孔洞或滑脱空间)并无关系。笔者希望参与《地质学名词》(第2版)审定工作的人员重视这两个词,进一步研究讨论后再慎重选择。

4.“端员”与“端元”

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均未发现。“员”指成员,而“元”指构成整体的一部分[5,8],就字义看很难判断选择哪个词更合适。名词委审定公布的规范词是“端员”,《地球科学大辞典》中也用“端员”。这个词在地质学中较常见,目前笔者接触到的投稿中大部分作者用的却是“端元”这种写法。“端员”的英文是“end member”,member有成员之义,因此“端员”的写法应该是合理的。

5.“捕虏体”与“捕掳体”

这两个词主要指岩浆侵入过程中捕获的围岩碎块。《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未见这两个词。目前“术语在线”提供的规范用词为“捕虏体”(《海峡两岸地理学名词》中出现“捕掳岩”)。《地球科学大辞典》中也有“捕虏体”一词。“虏”和“掳”都有获取之义[5,8],但后者为贬义。笔者认为应该选用“捕虏体”。

6.“挥发分”与“挥发份”

“分”指成分、因素,“份”指整体中的一部分[5,8]。就字义而言,应当用“挥发分”,指挥发的成分、组分。《英汉地质词典》(第2版)[16]中,“挥发分”与“挥发份”均有出现,但以“挥发份”居多。目前“术语在线”中为“挥发分”(也出现1例仅供参考用的“挥发份”)。《地球科学大辞典》中也选用“挥发分”,因此应以“挥发分”为规范写法。

7.“它形”与“他形”

“它”指代人以外的事物,“他”指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多指男性)[5,8]。1993年公布的《地质学名词》中为“他形”,目前“术语在线”中已改成了“它形”(“它形粒状”),《地球科学大辞典》中用的是“他形”。根据字义,笔者认为应该选用“它形”,同理还有“它色”一词。

8.“楔”与“揳”

“楔(xiē)”是名词,指楔子[5,8];“揳(xiē)”是动词,指把楔子、钉子等捶进物体里[5,8]。与“楔”字有关的地球科学规范名词有增生楔、砂楔、冰楔、石英楔、沉积楔、楔形、楔状相、楔状前积体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指出“楔”同“揳”,而《通用规范汉字字典》中没有出现“楔”同“揳”的说明,说明规范汉字使用中不提倡“楔”“揳”通用,需要使用动词时,建议不用楔入、楔进,而选择揳入、揳进。

9.“挽近”与“晚近”

“晚近”指离现在较近的一个时期[8],“挽近”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通用规范汉字字典》中均未见。这两个词都没有收录在“术语在线”中。在《地球科学大辞典》中“挽近”一般指第四纪(有时是新近纪)以来地壳运动的时期,主要针对地层记录不全、确定地壳运动有困难的地区使用。鉴于“挽近”一词属地球科学专有词,且其意义不同于普通名词“晚近”,将地球科学出版物中的“挽近”改为“晚近”会损失掉一些信息,笔者建议地球科学出版物中保留“挽近”的写法。

三 结 语

为便于读者集中直观地了解上述地球科学常见术语的多种写法,笔者将其整理成表1,并在表中指明了各术语的规范及推荐表达。

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是更好地执行国家、行业的标准、规范,纠正错误用法,巩固正确用法,探讨争议用法,促进科技术语的规范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在不断演化,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这会增加很多术语,也会令一些术语发生变化,这些都给各行各业的术语规范工作带来挑战,许多学科关于科技名词的出版物面临修订重版,地球科学也不例外,希望此文有助于这一工作的开展,从而更好地服务地球科学的作者及编者。

参考文献

[1] 李小玲.地学论文中科技术语的准确使用——以黏土、潟湖、民为例[J].中国科技术语,2015,17(4):57-61.

[2] 通用规范汉字表[S].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3.

[3]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S].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0.

[5]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通用规范汉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 关于使用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A].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总署,1990.

[7] 学术出版规范科学技术名词:CY/T 119—2015[S].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9]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GF 1001—2001[S].

[10] 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咬文嚼字》编委会,国家语委异形词研究课题组.264组异形词整理表(草案)[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2):49-51.

[11]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质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2] 李学军.地学论文中常见的表达问题及解决方法和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779-783.

[13] 《地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地球科学大辞典[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5] 杨美琴.医学期刊中“穹窿”与“穹隆”辨析[J].编辑学报,2015,27(3):235.

[16] 《英汉地质词典》编辑组.英汉地质词典[M].2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大辞典穹窿术语
A knowledge-guide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ed approach for herb recommendation∗
“嫦娥五号”采样点周缘穹窿形貌特征及成因研究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研究述评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
米索前列醇后穹窿给药用于足月妊娠引产临床分析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
经阴道前穹窿 经阴道后穹窿 阴道前后穹窿全打开三种入路行筋膜内阴式子宫全切除术的比较
超声在鼻尖穹窿部脂肪垫探查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