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展新时期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努力发挥支撑服务作用
2018-08-30裴亚军
摘 要: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需要,是支撑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系统工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领会“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深化认识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的特殊意义,创新开展各项工作,更好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科技名词,规范化,语言干预,科技译名
中图分类号:N04;DF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3.002
Innovating the Standardizing Work on Scientific Terms and Striving to Play a Supporting Role//PEI Yajun
Abstract: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basis and realistic needs, and is a basic systematic project that supports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a new era, we must deeply understand the rich content of the “new era”,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standardizing terminology, innovate and carry out various tasks, and better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given by the new era.
Keywords: terms i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language intervention, term of technical translation
收稿日期:2018-05-09
作者簡介:裴亚军(1976—),男,博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事务中心主任,主要研究计算语言学、术语学等。通信方式:peiyj@cnctst.cn。
随着语言的产生,专门用语就出现了。然而,科技名词的大量传播却是在19世纪,尤其在20世纪以后,是随着科学与技术取得惊人成就才出现的新现象。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创造了大批新名词新术语,形成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由此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 语言干预实践为科技名词规范化奠定了语言基础
在中国,对语言使用进行直接干预不是新事物。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但列国的文字很不统一。即使同样的文字,写法往往也不尽相同。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大大方便了全国范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清末后十年,由于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有识之士提出了国语统一问题。辛亥革命爆发后,“国语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五四”开始,“国语运动”在修订注音字母方案、制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调整“国音”标准、扩大国语的教育和应用,以及出版宣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同样十分重视语言干预。2000年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科技名词规范化是语言干预的重要内容。历史上中国对语言干预的重视和大量实践,为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奠定了语言基础,极大促进了名词规范化工作的开展。
二 中国近代以来官方开展的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
从1909年清朝政府成立编订名词馆算起,官方组织开展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已经有了110年的发展历史。1909年,编订名词馆成立;1916年,医学名词审查会成立,并于1918年改名为“科学名词审查会”,审查范围从医学名词扩大到科学技术各学科名词;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大学院译名统一委员会;1932年成立国立编译馆,直至1949年,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都由该馆负责。
在这段时期,随着上述机构的相继成立,中国近现代大规模开展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的大幕从此拉开,并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科技名词审查程序[1]、译音标准[2]、译法准则[3]、取字标准[4]等,审查和出版了一批科技名词。尤其在国立编译馆期间,科技名词推广与教科书审查相结合,极大加强了推广应用工作。上述各项成果,促进了当时的科技传播和科学研究,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先后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1950年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年成立,1996年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并于1995年成立专门的办事机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30余年来,共组织审定了近百种规范科技名词,基本建立起涵盖所有学科领域的科技名词系统,积极开展了宣传推广和理论科研工作,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与交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科技成果传播与应用和我国语言文化发展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新时期开展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的特殊意义
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是支撑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领会“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深化认识科技名词规范工作的特殊意义,更好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是支撑服务科技创新的基础性系统工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互联网+”快速发展,前沿基础研究向宏观拓展、微观深入和极端条件方向交叉融合发展,一些基本科学问题正在孕育重大突破,新的科技概念不断产生,科技创新活动愈加社会化、大众化、网络化,科技名词作为承载科技概念和知识的语言载体正在大规模涌现。新时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展开,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作为思想和知识传播交流的重要工具,对科技名词进行规范化将越来越重要,面临新的重大需求。
(二)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是推动中国科学语言发展的关键措施。众所周知,科学语言主要由专业科技名词构成,但中国传统科技并没有为近现代科技准备多少科技名词,以至于曾经有人认为汉语是落后的语言,不适合表述现代科技。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科学进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合作与交流,其载体主要是英语。优质的研究成果用英语发表,高校的理科教学也有不少用英语授课,许多高水平学术会议主要工作语言也是英语。同济大学的汪品先院士为此提出疑问:中国科学界的英语化应当走到多远?在科学创新里还有没有汉语的地位[5]?新时期如果科学界继续不重视提高母语表达能力,不重视科技名词规范化,中国科学语言的发展前景会否步印地语的后尘?结果不难想象。
(三)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认知、审视和传达外部世界与内在自我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体现在汉民族举止行为中,同样体现在汉民族的语言当中。比如,中华传统医学中的 “心、肝、肺、肾”等概念,它们和西医的所指差异很大,反映出的是汉民族对世界的独特认知。推进中国传统科技的科技名词规范化,是传承发扬传统科技和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团结力量具有特殊意义。“五四”以后,科技名词定名热衷音译,如将总统(President)译作“帕理玺天德”,国际主义(internationate)译作“英特纳雄耐尔”,共产主义(communism)译作“康敏尼”,电话(telephone)译作“德律风”,完全抛弃了汉语的美感和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吴稚晖曾评价说,“译声音,不加原字,满纸钩舟格磔,复何成为译本?且全书包千百之名词,倘离原文,苟茫然无影响,可求之义,从何记忆?”[6]
(四)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是促进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手段。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同一个进程,是密不可分的进程,也是相辅相成的进程。当前,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未来30年是国家统一战略环境的深刻质变期和统一进程换档提速的关键期。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推动两岸科技界共同继承和弘扬传世至今的科技、文化遗产,对于发展两岸科教、经贸、文化关系,加强两岸精神纽带,增进文化认同,促进完全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创新开展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
新时期,作為支撑服务科技创新、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科学语言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科技名词规范化问题日趋复杂,社会各界对规范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与时俱进,创新推动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加强新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科技进步使得已有概念不断更新、新概念层出不穷,创造新术语不可避免。据统计,不断涌现的大量新词中,专业词汇占到80%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科技名词[7]。如果不能尽早加以规范,不仅会增加专业交流的负担,还会对科学普及、教育教学、媒体出版等工作产生极大阻碍。
(二)加强中国特色学科领域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科技名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科技名词规范化不仅要规范外来科技译名,还要规范和传播中国特色学科领域中的科技名词,比如规范中华传统医学、传统农学、传统军事学、传统语言学、传统宗教学、传统哲学等学科中的科技名词。工作中既要做好中国特色学科科技名词在本民族语言中的规范化问题,还要花大力气做好外译工作,向全世界推广中国思想、中国“智造”。
(三)加强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两岸已分隔半个多世纪,这个时期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历史阶段。两岸由于互不沟通,各自定名,导致科技名词不一致,使两岸的交流合作颇受影响。两岸专家在开展学术研讨时,往往要借助英语来判断对方所说的概念。新时期要继续加强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努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消除两岸交流障碍,促进两岸学术交流和科技发展,积极为两岸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四)加强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事业发展要靠人才,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的成效主要取决于人才队伍的素养。当前情况下,要重点加强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科技名词规范化组织工作人才培养,提高组织工作能力;二是科技名词编纂人员和审查专家队伍建设,提高规范化工作质量;三是术语学理论研究队伍建设,提高聚焦重大决策战略、中长期规划、学科发展等核心问题,为宏观决策和实践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的能力。
(五)加强宣传推广工作。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全民族全社会规范使用科技名词的能力和水平,要努力加强在关键领域比如教育教学、学术科研、媒体出版等领域推广规范科技名词的能力,要坚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发展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唯有如此,我们的工作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真正起到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科学名词审查会章程(民国七年修正)[J],中华医学杂志,1919,5(1):58-59.
[2] 医学名词中之译音问题[J].中华医学杂志,1925,11(5):329-330.
[3] 温昌斌.民国科技译名统一工作实践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5.
[4] 化学译名方面议决案[C]//国立编译馆.教育部化学讨论会专刊.南京:国立编译馆,1932:128.
[5] 汪品先.汉语被挤出科学,还是科学融入汉语?[N].文汇报,2015-02-27(06).
[6] 吴稚晖.论译名答T.K.T.君[N].民立报,1912-04-28~29.
[7]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统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N].光明日报,2009-0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