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患肢固定悬吊带在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术后病人中的应用
2018-08-30,,
, ,
皮瓣移植术是将某一部位的一块带有血液供应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皮瓣转移到另一部位,以达到消灭创面、整复畸形和缺损的目的[1]。腹部带蒂皮瓣术病人断蒂前由于患肢长期处于限制体位,早期容易因不习惯造成无意识的皮瓣扯脱,传统绷带虽可起到一定固定作用,但固定效果不佳,本研究对普通绑带进行改良,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腹部带蒂皮瓣术的60例病人设为对照组,2016年4月—2017年11月的60例病人设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近期接受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术;②同意配合使用改良后悬吊带。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2]。对照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3.0岁~67.0岁(中位数31.5岁)。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3.5岁~63岁(中位数32.5岁)。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普通绑带固定患肢,观察组在普通绑带基础上进行改良,制成患肢固定悬吊带固定患肢。
1.2.1 患肢固定悬吊带制作方法
患肢固定悬吊带材质为柔软的白色棉布,由三角巾和系带组成。三角巾制作:将棉布裁剪成底边长110 cm~160 cm(屈肘90°时腕部到颈部距离+打结所需长度),腰长60 cm~78 cm,高24 cm~53 cm(一般成人或3岁儿童前臂长度+三角巾顶角包绕肘关节所需长度20 cm~30 cm)的等腰三角形。系带制作:由宽2 cm~3 cm,长96 cm~190 cm(人腰围长度加15 cm~20 cm)的棉布带裁剪而成,将系带中部20 cm~30 cm部分缝一层薄棉,系带与底边平行放置后将中点与三角巾底边中点缝合固定(此时系带缝合点两侧长度相等)制作成固定悬吊带(见图1)。儿童使用时,需裁剪两条系带,一条系带与三角巾底边中点缝合固定,另一条系带与三角巾高线中点缝合固定(见图2)。
1.2.2 患肢固定悬吊带使用方法
患肢与三角巾底边垂直、与高线平行,将缝制系带的一侧靠近腕部,系带(加棉部分)绕腕1周后再环绕身体1周,于身侧打结、固定;三角巾两底角环绕身体1周后于身侧打结、固定,松紧度以能有效固定肢体且病人感觉舒适为宜。下床活动期间,三角巾两底角绕于颈后打结、固定,顶角包绕肘关节后打结以利于病人活动时患肢处于悬吊状态。
图1 患肢固定悬吊带
图2 儿童患肢固定悬吊带
1.2.3 评价指标
固定1个月后对比两组病人皮瓣扯脱率、二次手术率、皮瓣成活率、患肢肘关节酸胀不适感减轻率、舒适度满意率及病人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其中,皮瓣扯脱判断标准为原皮瓣出现移位等情况,导致血运异常;皮瓣成活判断标准为病人血运正常,皮肤颜色正常,温度正常。病人舒适度使用Kolcaba的舒适度状态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评估,该量表共28个条目,包括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环境4个维度,采用Likert 4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舒适程度越高[3]。病人和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由病人或家属自主选择。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2.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皮瓣扯脱率、二次手术率、皮瓣成活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皮瓣扯脱率、二次手术率、皮瓣成活率比较 例(%)
2.2 两组病人患肢肘关节酸胀不适感减轻率、舒适度满意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患肢肘关节酸胀不适感减轻率、舒适度满意率比较 例(%)
2.3 两组病人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术是指在腹部切取一块带血管的皮肤和皮下组织转位到创面进行修复[4],这部分转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称为皮瓣[5]。在切取皮瓣过程中,保留一部分组织与自体相连称为皮瓣的蒂[6],提供皮肤和皮下组织来源的区域称为皮瓣供区,接受皮瓣转位被覆盖的区域称为皮瓣受区[7-9]。断蒂前皮瓣受区营养通过蒂部输送,待皮瓣成活后(3周或4周)行断蒂手术[10],将患手与腹部分离。腹部带蒂皮瓣断蒂前,由于患肢长期处于限制体位[11],病人依从性较差,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甚至出现移植皮瓣扯脱现象[12-13],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为最大限度地防止皮瓣意外扯脱,以往行腹部带蒂皮瓣术的病人术后通常使用普通绑带将病人身体与患肢固定[14],这种固定方式较为随意,且病人舒适度较差,易导致病人依从性降低,减弱皮瓣扯脱的预防效果[15];同时,研究显示:传统绑带固定后,多数病人会感到绑带与皮肤接触部位有瘙痒感,进一步增加病人不适感[16];此外,由于使用传统绑带的病人下床活动时受自身重力作用,患肢会产生下坠感、酸胀感,一定程度上影响病人康复锻炼的积极性。本研究对普通绑带进行改良,并针对儿童好动、不易配合的特点,对患肢固定悬吊带再次改良,制成成人、儿童两种规格的悬吊带,使其更具适用性。调查发现:观察组病人皮瓣扯脱率、二次手术率低于对照组,皮瓣成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自制患肢固定悬吊带可有效减轻病人皮瓣扯脱及二次手术,提高病人皮瓣成活率。观察组病人患肢肘关节酸胀不适感减轻率、舒适度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改良后的固定悬吊带可有效减轻病人不适感,增加病人舒适度。观察组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98.33%)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自制固定悬吊带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研究中,改良的患肢固定悬吊带系带与患肢腕部接触部位加有薄棉,在增加病人皮肤舒适度的同时,还有利于降低系带对皮瓣血运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病人使用依从性[17]。
综上所述,采用患肢固定悬吊带对腹部带蒂皮瓣术后病人进行患肢固定,可有效减少病人皮瓣扯脱及二次手术,提高皮瓣成活率,提高病人舒适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