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分析

2018-08-29白海燕

中文信息 2018年7期
关键词:民族政策文化传承文化产业

摘 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中华文化离不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目前,我国针对少数民族文化支持性政策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软环境,但是,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认知存在群体差异;少数民族文化流失情况严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利中有弊。

关键词:少数民族 民族政策 文化传承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7-0-02

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政策的组成部分,这一政策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体现在发展多元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发展具有巨大价值,另一方面也是维护各民族文化权益,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不足10%,但是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自古以来,居住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缔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各民族的文化和域外的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政策环境

新中国建立后,遵循民族平等原则,在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客观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营造了较好的政策氛围。这方面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繁荣少数民族文艺、推进少数民族医药卫生体育发展等方面。

1.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建国伊始,我国从经费支持、招生优惠、开办民族院校、民族班等方面实施向民族地区倾斜的政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随后逐步探索适合民族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这一探索一方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也是很有益的举措。以内蒙古为例,1947年,内蒙古只有民族中小学381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2.2万人。目前,全区有民族中小学502所,加上民族幼儿园和双语授课大学生,在校生近50万人,其中,实行民汉双语教学的人数超过30万。双语教育培养了大量蒙汉兼通的民族优秀人才,为蒙古族文化传承、边疆繁荣和民族团结做出巨大贡献。

2.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风俗与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间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在很多部门法中都涉及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要处以刑罚。在随后通过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中也重点提到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工作,各地为了规范清真食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继出台了清真食品管理条例。民族地区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也获得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我国宗教有个鲜明特点就是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信仰宗教,有十余个少数民族全民信教。针对这一特点,我国从法律上保障宗教界人士以及信教群众的权利,并且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推进一些民族宗教的研究以及典籍出版工作,相继整理出版了《大藏经》、《中华道藏》等重要宗教古籍和文献,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宗教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3.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保障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主要体现在民族地区的会议、公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运用。一些民族自治地方专门制定了保障民族语文权利的地方法律及法规。比如,《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吉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等等。

此外国家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有数据显示,至2015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社发展到38家,近10年来,仅民族出版社每年出版民文图书600多种。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方面,目前已经制定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朝鲜文、舞文和傣文的编码字符集、键盘、字模等国家标准,还出现了一些创新成果,比如适用于手机的民语app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播。另外,民族地区宗教部门,非常重视民族语言的推广,从本地民语培训情况看,有不少蒙古语培训班招收学员不限民族、不限年龄,且不受任何费用。

4.推进少数民族文艺与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的政策

国家非常珍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价值,2002年,我国启动了“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2004年8月,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截至目前,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均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蒙古族非遗项目列入名录的有40余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也是中华瑰宝,国家在民族传统医药事业的发掘、整理和应用方面采取诸多举措,比如建立藏医、蒙医等医药院校,培养民族医药人才;组织搜集、整理民族药方及有价值的医药资料,支持民族医药的研究应用。近些年,特别是十八大之后,国家在民族地区大力扶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民族文艺、医药、体育文化等通过产业带动,迎来了新的创新发展的契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1.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认知存在群体差异

建国60多年,国家的民族文化政策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提供了优良的政策软环境,也激发了人们保护与传承意识。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文艺创作呈现繁荣局面,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等等。但是,在民族文化传承态度方面是有群体差异的。大体上呈现“上热下冷”,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很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但少数民族群众,作为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下的当事人,在民族文化传承主体意识方面还有所欠缺。理论界一致认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应当是少数民族群众自身,少数民族群体“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是做好本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另外,文化传承意识在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和散居少数民族间也有明显的群体差异,散居少数民族更多受主体文化冲击,在本民族文化传承方面主体意识更弱。不同年龄群体中也有差异,年轻一代少数民族更愿意接受现代文化,据笔者了解,当地蒙古族在城市出生的第三代中就有很多不愿再接受纯蒙语教育,很多民族文化传承人后继无人的现象也证明了这一点。

2.少数民族文化流失情况严重

少数民族文化中流失较快的是器物文化,比如生活习俗、服饰、建筑等,语言流失也很明显,这符合文化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随着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生活习俗失去了依托而自然流失。当前生活在内蒙古的蒙古族,在半农半牧区,乃至牧区都已转型为定居生活,更不用说城镇蒙古族。定居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这种生活方式直接导致了蒙古族文化传统的变迁。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目前也逐渐演变为礼仪性服饰,很多地方民族传统服饰只是在特定场合穿。语言文化的流失在各少数民族较为普遍,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蒙古族是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民族,具有成熟的语言文字系统,据年官方统计,我国蒙古族有581万人口,其中已转用汉语的蒙古族人口有260万,占我国蒙古族总人口的20%,使用蒙汉混合语人口约有260多万,约占全国蒙古族的45%,汉语人和蒙汉混合语人合起来有380万,约占全国蒙古族的65%,还有来200万或者35%的人,使用着较为纯正的蒙古语。近年的调查显示,我国正在使用的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下的语言约占语言总数的一半,在千人以内的有20余种。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介绍,上述千人以内的语言基本上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同样不容忽视。一是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断代。当前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民间传统织布、刺绣、绘画、工艺品、建筑工艺等传承人越来越少,且大多是老人,年轻人不再愿意学习这些古老技艺。比如蒙古族的“呼麦”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演唱艺术,在我国曾经失传,后来又重新掌握,近些年在蒙古族中日益受到重视与推广。二是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濒临失传。如前所述,语言文字流失状况很严重,而一种语言的成熟要经过几次漫长的演变,然而一旦消失,其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也将面临失传。三是少数民族戏剧等文化艺术濒临失传。我国有近20 个少数民族有比较成熟的剧种,但受到现代娱乐性艺术的冲击,少数民族戏剧生存艰难。民间音乐的传统唱法唱腔、民族器乐的演奏方法、传统舞蹈的表演形式,以及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史诗、民歌等民间文学艺术快速流失。四是传统习俗面临现代化冲击。少数民族风俗与禁忌,在历史时期承担着约束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重要作用,但是在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这些朴素的习俗正在淡化,有的已经彻底消失了。

3.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利中有弊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能够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则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拓展更大空间,理论上将资源与产业之间的通道打通,将会形成良性互动。

从目前来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近些年发展迅速,从传承传统文化为主的戏剧表演、民间活动、手工工艺、饮食文化到技术含量较高的报刊、影视、广告、软件、出版,再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包括数字影音、数字出版印刷、创意设计、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动漫、手机媒体、各类文化艺术作品展览,以及基于互联网的远程传输和大数据开发等,文化产业正在由低端形态逐步迈向中高端形态。从文化产业产值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整体比重为4.14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均在平均线下。以内蒙古为例, 2016年全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25.5亿,占全区GDP比重2.82%。尽管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31亿到增至525.5亿(除去统计口径差异因素),其年均增速连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运作,在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外,營造了更好的文化氛围,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角度看,近年来一些地区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实践看,也存在一些值得担忧的状况。

特别是旅游开发,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提供更加美好、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对原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过度改造式修缮,破坏原有景观,有些地方甚至进行文化遗产造假,有的景区在修建道路、酒店、停车场时,忽略文化遗址整体观感,也是对古文化遗址的一种破坏。另外,客观上,游客数量的增多往往会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址造成破坏,游客损坏古迹的情况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产业化开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更大。一些已经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原本宁静的村庄充满喧嚣,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化越来越浓,民风民俗发生变化,各种各样的外部文化伴随着商业化浪潮,对原有文化形成强烈冲击,其最明显的影响体现在当地年轻一代不愿继续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还有一些地方对于民族文化进行过度商业化展示,一些民族传统节日庆典,原本是一年一次,但是在景区却无限次上演,而且掺杂了过多的商业化包装,表面上是在宣传,实际上却是在破坏、歪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文化产业固然能带来经济效益,也会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业化开发是无限度的,在产业拓展中,要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建设有历史记忆、民族和地域特点的特色文化村镇,保护原始风貌、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

参考文献

[1]《拿起沟通交流“金钥匙” 搭建共学共进大舞台——双语教育筑牢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基础》,内蒙古新闻网,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7/06/21/012363465.shtm

[2]旦知草,《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的发展策略》,《出版参考》,2015年 第6期。

[3]周庆生,《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P292。

[4]刘兴祥,《保护和抢救民族语言文字刻不容缓》,《贵州民族报》,2011年8月3日。

[5]中国经济网,年终盘点:2017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大揭底,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12-29/doc-ifyqcsft8081271.shtml

作者简介:白海燕(1983-),女,蒙古族,讲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地方历史、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民族政策文化传承文化产业
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地区的实践效应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