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健康教育应以人的道德存在为目标
2018-08-29李晓通
摘 要:健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道德元素是中学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学生的道德存在,促进学生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为目标。为此,在中学健康教育中应重视道德目标的设立、道德内容的选择及道德元素多元融入路径的保障,并将道德与其三者结合起来,使之在不同领域内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中学健康教育 道德存在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7-0-01
健康教育通常可认为是一系列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系统地传播健康知识与技能,促使人们积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卫生习惯,预防疾病并消除影响身心健康的各种不良因素,促进全面和谐发展,提高生存质量的教育文化活动的总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中学健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被赋予了一定的道德标准,即道德存在。道德存在可认为人们在物质及精神存在之外的另一种高层次的存在方式,从本质上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也是人的道德潜能与基质在原生意义上的直观反映,体现了人的群体理性、社会理性和职业理性的契合[1]。道德存在可认为是立足哲学高度对人生价值的一种深层次审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立足未来的教育,必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但当前对健康教育与道德存在关系的探讨还不够深入,专门性的研究也很缺乏。
一、中学健康教育的道德导向性
通常可以认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也是指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良好的总称。由此看来,健康的范围已涉及到多个层次的多方面内容,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一般比较繁重,而学校健康教育基本和体育课融合在一起,基本靠体育课实现。健康教育基本成了学生的体育运动教育,而且只限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技能学习,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很不系统,更谈不上学生健康认知水平的提高和认知观念的培养,多半学生甚至缺乏健康的基本常识。由于学校对健康教育认识不够深刻、政策保障力度不强、课程基础和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开发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健康教育课程正逐步消失,学科本位现象严重,学生健康习惯和行为不达标[2],道德存在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事实上,不管是健康教育开展较好自成体系的发达国家,还是起步较晚而发展迅速的中国,基本上都没能回避“人该怎样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健康崇高的生活是人们永恒不变的追求,所以,健康和道德也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两大主题,道德存在应该是健康教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基本目标。
二、中学健康教育的道德内容的审美特性
当前,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的认识已进入更深层次,健康概念也被赋予更广泛的内涵,覆盖到更多领域,更具广域性、整体性、发展性和协调性,道德素养也应是中学生健康素养的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文化教育至上的中学阶段,对学生健康素养的要求普遍较低,在道德健康教育方面虽有部分内容涉及到学生全面发展,但由于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很难调动学生内因,使之积极参与其中,所以相应的道德要求在中学健康教育中仍体现为口号响亮、目标模糊、要求较低、评价失调。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中学学生的审美观念快速更新,需要学校立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进行多方面引导,而且应将道德健康教育作为促使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使之逐步成为思维与生活方式。所以在中学健康教育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道德审美培育,将其作为健康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中学教育一直强调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并把道德健康作为最基本的要求,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在中学素质教育中得到很好统一,健康是基础,道德为导向。没有健康一切将无从谈起,没有道德也很难立身。
三、中学健康教育道德元素融入路径保障的多元性
道德存在应以健康素养提升为前提,而且对健康素养而言,道德位于更深的层次。健康素养通常可以认为是指个人获得、理解和处理健康基本信息与相关服务并作出正确的相关决策的能力,是衡量中学健康教育的重要指标,应从青少年抓起[3]。因此,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道德的层面培养学生的健康能力,并尽可能遵循意识、知识和能力逐步提升的顺序。结合当前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与学校的教育实践,不应简单地只把健康教育归属于体育,因为健康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因素构筑的立体体系,所覆盖的范围要广泛的多,也深入得多,体育只是健康的一种主要促进手段,而不是唯一的,中学健康教育需要在一定的道德审美导向下多学科多因素的参与。健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和方面。结合时代特征,我们甚至可认为健康教育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使命,淡然不能离开体育,可单靠体育教师也很难独立完成的,应该和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由于内容的广域性,当前中学健康教育甚至可以作为智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结合当前国家教育的主体思想,以美育为导向对学生进行道德健康教育具有更强的可行性,我们甚至可以把道德健康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将道德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健康教育过程之中。在实施路径上,还应关注健康的弱势群体,注意健康教育的层次性,注重学生健康素养的提高,注意健康教育评价等多方面的问题。
结语
教育过程就是使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中学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有研究认为,中国人由传统的“权力化生存”经物化和能力化生存也将因为所受的教育而走向优雅生存[4]。一个能走向优雅生存的人一定是一个健康的、快乐的、具有较高道德和健康素养及丰富健康知识的人,这些都应该而且只能从学校教育中获得,健康教育不可或缺。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展完善的关键阶段,因此,必要的健康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决定着个人健康价观的塑造。中学健康教育中学生追求的道德存在目标必须重视到的元素在靖康教育目标和内容中的存在形式,并设法为其开辟多元保障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康之.道德存在:把握完整的人的必要维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6,03:1-6.
[2]葛宏宇.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问题及策略研究——以长春西新区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3]高皓宇,王刚,袁媛媛.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8):616-618.
[4]楊振闻.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变迁及其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06.
作者简介:李晓通(1979—),男,河南淮阳县人,副教授,主要研究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