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顺应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
2018-08-29唐娅
唐娅
摘 要:中国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进行英汉语码转换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本文从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和于国栋的顺应性模式出发,分析了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功能,提出了语码转换的原则。
关键词:英语课堂 语码转换 顺应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7-0-02
引言
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接触现象,也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广泛关注语码转换。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量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开始研究二语或外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是否应将语码转换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的话题在国内外语言学者和语言教师中长期存在激烈的争论。一派学者赞成完全或几乎完全使用目的语单一语码授课,赞成尽可能给学生创造“真实”的目的语环境,最大限度输入目的语,避免母语对外语或二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派学者认为恰当使用母语授课,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和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加目的语输入的可理解性,促进二语或外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大多数中国英语教师和学生有着相同的母语(汉语)背景,中国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进行英汉语码转换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一、语码转换和课堂语码转换
语码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语码转换常指说话人在同一话轮或连续的话轮中同时或交替使用来自两种或多种语言、方言或语体的词或句子的语言现象。国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的,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语言学专家和学者们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
各类双语教育模式随着美国1968年颁布“双语教育法”而纷纷出现,研究者们开始尝试语言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研究。课堂语码转换指语言课堂上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使用。课堂语码转换与双语社会的自然语码转换有相似之处,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语言现象。由于语言课堂中特殊的双语或多语环境,如师生的母语背景的异同、目的语能力和地位的不平等、教师课堂话语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性等因素,课堂语码转换又有其独特的模式。
二、顺应性理论与顺应性模式
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语用学的顺应性理论[1],认为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三个特征。变异性指语言有提供一系列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或严格地按照一定形式与功能的对应关系来执行,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顺应性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实现期望的交际效果。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语言的基本属性,使语言使用者能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基于语言内部和/或外部的原因动态地选择语言。
于国栋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2],即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语言现实指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语言结构以及他们各自的特征,比如语言规约和语义特征等。由纯粹的语言因素引起交际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码转换是完全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发生的,被认为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出于对某种特定的文化、习俗和规约等的考虑和尊重,交际者使用的语码转换是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为了实现趋吉避讳、创造幽默、标志身份等结果,交际者使用的语码转换被认为是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功能
1.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例1:
Teacher: Individual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merican culture value system. What would be best for the individual is usually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would be best for the family. In China, Confucianism,儒家思想,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culture value system. And whats the core idea of Confucianism to maintain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particular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ldren and their aged parents?
Ss:孝/孝道.
Teacher: Yes. Undoubtedly, “孝”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
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差异,在语言上突出地表现为词汇空缺或词汇的内涵不一致,有时在两种语言里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教师用了汉语“孝”来保持知识的真实性,顺应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现实。在学生不熟悉的中国意念词“Confucianism”后,教师转用汉语 “儒家思想”,顺应学生的英语能力, 达到省时快捷的目的。
例2:
Teacher: The four pictures show us four types of dating, casual dating, formal dating, speed dating and online dating. And whats a blind date? Do you know, S1?
S1:(沉默)
Teacher: A blind date is a social engagement between a lady and a man who have not previously met, usually arranged by an acquaintance known by both of them. S2, do you know ?
S2: Sorry.
Teacher:“blind date”指由男女双方都认识的人安排的初次见面或相亲啊。
学生对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不了解,就不能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或者无法学会使用一些地道的表达。事实上,在大班级英语授课时,教师还必须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状态的差异。由于學生的英语能力、不了解“blind date”的内涵意义,以及汉语和英语里“初次见面,相亲”表达不对等,教师在英语解释后学生仍不理解的情况下,使用汉语,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顺应学生的文化缺失和英语能力。
2.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例3:
Teacher: …They lived in the 1960s when sexual attitudes were changing dramatic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particularly among young people. She felt worried that Butchs attitude towards the new sexual practice seemingly common on campus would be different from hers, since she was traditional and wasnt ready for that. 作者担心和Butch对当时大学校园里流行的情侣相处的新方式的态度会不同。
教师课堂语码的选择往往体现出尊重和秉承特定语言环境里的社会文化规约。在中国文化里,与性相关的词汇和话题在大多数公共场合都属于禁忌语。教师解释一段关于校园爱情的课文,用意译法讲解美国社会背景和作者担忧与Butch的性观念不同,用直译法委婉解释句子大意,帮助学生理解。在课堂上,教师采用英语解释的方法化解了尴尬,避免直接说出在我国文化里难以启齿的话语。
3.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例4:
Teacher: Whats the meaning of “liberty” ?
Ss:(沉默)
Teacher: 美国有一座著名的女性雕像…
Ss: 自由女神像/ the Statue of Liberty
Teacher: Yes, 自由女神像,the Statue of Liberty. So, what does “liberty” mean?
Ss: Freedom.
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指交际者利用语码转换来维持交际和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时而采用的一种交际策略。教师的角色是多重性的,通常而言,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评价者、启发者和参与者。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不理解“liberty”的词义,进而发挥启发者的作用,用汉语启发学生回顾旧知,肯定学生的反应,实现对教师角色的顺应和对学生心理的顺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四、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的原则
1.目的语优先原则
学生在二语或外语学习过程中,努力听懂和理解教师课堂目的语表达既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英语应当成为中国英语教师英语课堂中的无标记工作语言, 确保学生在汉语环境下能获取最大量的目的语输入。教师还应注重语音、语调以及表达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保证学生能获取优质的目的语输入。
2.选用目的语局限语码原则
复杂语码含有比较多的从句、被动句式、形容词,句式比较复杂,而局限语码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经常在非正式场合使用。语码的选择和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就课堂这一特殊环境而言,保证学生对目的语输入的理解和吸收是关键。教师转换语码时,母语不应成为唯一且优先的选择,熟悉并准确在目的语内部选择合适的语码表达,既体现教师的语言能力,又体现对学情的掌握。
3.母语使用适时、适量原则
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高度计划性和目的性,不应因个人的英语能力缺陷或喜好而随意使用母语,过多使用母语会导致学生对母语产生依赖。在解释词汇、讲解语法、翻译、活跃课堂气氛和总结等能够借助母语提高教学效率的环节,教师可以标记性地使用母语。Turnbull指出目的语输入不足25%就是过多地使用第一语言,剥夺了学生宝贵的目标语言输入[3]。
4.顺应原则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充分考虑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各种因素。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或询问学生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语码。教师适当地运用语码转换可以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加可理解性输入,促进学生对输入的目的语的内化吸收,提高教学成效。
结语
从认知角度看,学生是在母语获得的已有认识上进行外语学习的,母语的影响是很难根除的。中国英语教师的语码转换有顺应功能,在一定原则下进行的合理的课堂语码转换可作为一种积极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9.
[2]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 (01): 77-87.
[3]Turnbull, M. There is a Role for the L1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ut…[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1(04): 53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