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对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018-08-29邓月菊
邓月菊
摘要:文言文,作为我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比重。文言文教学包括文字翻译、内容理解、主题感悟、语言品味等几个方面,这些既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应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自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4-0230-02
自从担任初中语文教师以来,发现许多教师与我一样,一般比较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现代文或是名著阅读的自学辅导,很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或者说对学生文言文自学的指导是无从下手。在平时的教研课、比赛课、研讨课中,能自主选文言文来作为上课内容的老师,也是少之甚少。在文言文的日常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自学能力比较差。因为文言文难理解、难教、难学。所以许多老师都觉得上文言文的那一节课,课堂枯燥无味,感觉到学生学文言文很吃力。而且,在平时的考试中,学生在文言文方面丢分特别多,特别是课外文言文,学生几乎是靠碰运气要分的。
那么,对于农村初中生,我们该怎样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呢?
1.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1 在新课导入时,通过故事、视频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文言文字面意思艰涩难懂,学生因难生畏,因畏生厌。对此,教师更应该抓住课前的导人环节,精心设计,唤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比如,在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可以先从刘邦和项羽的一些小故事讲起,让学生先对这两个人物产生兴趣,再渐渐地引到鸿门宴前的背景介绍.由此一环扣一环,吊起学生学习本课的胃口,那么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便自然产生了。
如果课文本身没有什么故事性,那么教师可以在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时穿插一些小故事,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兰亭集序)时,我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王羲之的小故事,让学生对王羲之的个性及书法爱好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引入《兰亭集序》的教学,学生的兴致就明显高涨了。
1.2 课堂上,利用声像传媒或情景对话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是老师讲.学生记,单调枯燥,课掌气氛沉闷。如今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有形的音像,化抽象为其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给学牛以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比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的时候, 利用多媒体播放同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播放视频的一个片段:
河曲智叟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愚公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還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通过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到文言文当中探索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更助于教师顺利开展文言文教学。
2.培養学生文言语感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熟读文章内容,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要反复进行诵读,读出感情,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 这样文意就会自见,首先让学生学会要有耐心地初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自己尝试着明确朗读节奏,读出节奏感,读出文言文的语感。在熟读的基础再试着自己理解意思,这样就会容易进行。
3.教师应教给学生可供操作的有效方法
3.1 文言文翻译有“增、调、换、留”四种,“增”就是对文言句中省略了主语、宾语,动调谓语,要将其补充完整,再翻译,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后两句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将其补上,意思才顺畅。“调”是对文言句中的倒装句,译之前,应将其调整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换”是针对古汉词中一些人称代词单音词,将其换成现代汉语的称谓和双音词。“留“则是在译文中,保留古代的“地名”、“ 官名”、“人名”等。
3.2 抓重点字、词,理解文中的关键词。教会学生找出句子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联系平时的学习,进行理解。
3.3 猜译法。学生在理解字词的过程中,运用以上方法不能解决的,可用猜译法。①可根据短语的知识猜,如在译“温故而知新”中,“温”和“知”都是动词,那么“故”和“新”都应作名词。②根据通假字的由来,结合前后词性和意义,猜用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去替换。③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如“其岸势犬牙差互”,单独给学生翻译,学生可能会译出:岸边有两只狗,龇着牙齿打架。而放到文段中,这样的解读显然不通,应该是:小溪两岸地形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猜译法,让学生大胆去体会,能品味成功的乐趣,能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累记忆,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
平时的教学中,在学生自学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将该文中的文言实词,出现频率较多的虚词,特殊句式进行梳理。对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古今异议,词的活用现象,教师应列出来,令学生死记,对文中出现次数较多的虚词,一词多义的,教师可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寻找答案,理解巩固,加强记忆。总之,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记住该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活用,一词多义的字词的意思,形成文言知识体系,便于学习的迁移,使学生练习有针对性,能避免简单重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