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近学生基础 实现有效迁移

2018-08-29夏既妹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正比例除数算式

夏既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4-0145-01

最近拜读了《小学数学教师》于正军老师写的《从有效迁移走向数学思维方法》一文,(《小学数学教师》2016年第5期)颇有感受。确实,理解分数除法,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我自己也有同感。于老师先从除数是整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一设计,顺应了除法算式的意义,便于迁移到除数是分数的除法这一情况,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作者列举的题目如下:

一块地有910公顷,3小时可以耕完,平均每小时耕多少公顷?

接着,作者将上题作了改编:

一块地有910公顷,34小时可以耕完,平均每小时耕多少公顷?

此时,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数量关系:1小时的耕地公顷数×34=34小时耕地公顷数。直接运用除法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而得出“1小时的耕地公顷数”等于“34小时耕地公顷数”除以“34”,(即:积除以一个因数等于另一个因数)然后引领学生联想和思考:1小时里面有几个34小时,就表示有几个34小时耕地的公顷数。接着顺利的得到这样的算式:910×(1÷34)=910÷34。这样的迁移很顺利,也便于学生的理解,但是我有点疑问:耕地效率不变,34小时耕地的公顷数量等于1小时耕地量的34,1小时里有几个34小时,耕地面积就是“34小时耕地的公顷数量”的几倍,学生的理解是否有障碍,此时有“正比例关系”的应用,学生可否知道?

1.其实,我们可以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

工作效率 × 工作时间 = 工作总量

? 3(小时) 910(公顷)

根据数量关系等式,从宏观上来理解,直接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时间”,就等于“工作效率”了吗?

2.依据倍比关系来理解,但是,正比例关系学生此时是否学习了?我看了六年级的教材,这一内容应该是六年级上册中的内容,此时的学生还没有学习正比例相关的知识。1÷34,1小时里面包含有几个34小时,那么1小时的耕地量就是34小时耕地数量的多少倍。这儿显然应用了较为高级的思维方式,即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即时间越长,工作总量就越多;时间越短,工作总量就越少。这在刚刚学习分数除以分数这一内容时,能这样想是比较困难的。能否有更接近学生思维特点的思路呢?其实是有的:

“34小时”里不是包含有3个“14小时”吗?如果“14小时”就是一个时间单位,我们当然可以假定它就是一个常用的时间单位,那么每14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学生会很容易的想到直接用“910÷3”即可。这个式子就是我们假定的那个时间單位里能耕地多少公顷。然后,可以依据线段图来理解,“1小时”里有4个“14小时”,那么1小时耕地面积就是用每14小时的耕地量×4得到即可。而且还能引发学生的猜想:910÷34和910×43能否画等号?这从另一条途径印证之前算法的合理,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同时,也联系了分数的意义来考虑的,我想这种思路学生的接受度可能要高一些。见下图:

从这种思路来想,一看图,学生就会想到第一步910÷3,这不顺其自然的迁移到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中去了吗!只不过学生需清楚“910÷3”是每个“14小时”的耕地量。因为“34”可以看作“3个14”呀!然后思考“1小时”里含有4个“14小时”,并且可以顺利地迁移到“除数是分数的除法”这一计算方法的探究这一方面。我这样想优点有两点:一是沟通了整数除法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二是能顺势探究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一举两得。

910÷34=(910÷3)×(1÷14)=310×4=65(公顷)

还可以这样推想:

910÷34=910÷3×4=910×13×4=910×(13×4)=910×43=65(公顷),这说明910÷34和910×43相等。即910÷34=910×43,这不正好得到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这是我看完于老师论文后的一点思考,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正比例除数算式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余数比除数小
人教版正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设计与点评
正比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