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坚守新闻之善
2018-08-29殷韵
【内容提要】所谓“有益就是好”“可欲谓之善”,新闻作为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其本身就是一种善,而谣言、虚假报道的甚嚣尘上使新闻偏离“善”的轨道。
【关键词】善 新闻 新媒体
一、善与新闻
什么是善?一般而言,是“好”的意思,与“恶”相对,做好人好事便是善。所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人者,人亦善之”等体现的是对“善”的追求与肯定,是社会提倡的道德价值标准。在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善”,本义“吉”也。探讨基本概念共通语义的“元价值学”则认为“善本身”是集“有益—可欲—快乐—赞许”四个核心语义于一体:某个东西有益于满足自己的需要,便觉得它值得意欲,当满足了意欲的需要,就会产生满意的快乐情感,觉得值得赞许。①其中“有益”是最基本的核心语义。
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就其本质属性而言,“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蕴含认识引导意义三种属性,而‘蕴含认识引导意义是新闻的精神价值、灵魂,失去了它,新闻也就没有了存在价值”。②一定程度上,新闻充当着人们的“耳朵”和“眼睛”,“塑造”着我们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它帮助人们监测社会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能够及时真实地告知新鲜信息、最新变动,消除不确定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此外,新闻不是单纯的信息告知,还能通过事实信息本身及其背后蕴含的思想进行舆论监督、传承文化、社会教化等,这是它的主要诉求和社会使命,也是新闻难以被代替的地方。正因如此,新闻有这样一股力量:传播真善美,针砭假恶丑,影响人们的价值行为方式,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维护国家社会的秩序和运转。
所谓“有益就是好”“可欲谓之善”。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离不开新闻,它对个人生活、社会的运转都有一定影响。可见,新闻符合“善”的核心语义。因此,新闻本身是一种善。不仅如此,它能通过自身及其独特的功能把“善”传播扩散开来,让更多人信善、行善、助善。这可谓是新闻的至善。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态
网络是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新媒体的崛起,使人们离新闻更近。但是,一些所谓的“新闻”也铺天盖地袭来,“谣言”“虚假新闻”等令人防不胜防,屡禁不止。
去年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北大才女回乡创业送快递”“山西屯留纪委书记因教师聚餐事件被免”等假新闻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掀起了“爆发式”传播。在2017年上半年,谣言、假新闻的势头依然不减。如“肉松是棉花做的”“足底放血可治脑溢血”“浙江金华大妈‘史诗级碰瓷”“2017年第一张高考满分作文”“北大清华将在成都建分校”“姚明吸毒被抓”“少女因王者荣耀跳河自杀”“吴京全家都不是大陆国籍”等不胜枚举,在微博、朋友圈、网站、客户端等疯狂刷屏。即使在像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这样的灾难性时刻,谣言也不“消停”。如“九寨沟区盆景滩上火花海形成堰塞湖”“九寨沟景区千人滞留”“看地震云可预测地震”等,扰乱视听,消耗注意力。遗憾的是,除了网民的盲目跟风转发,还不乏主流媒体进行转载报道,推动话题升温,加速了谣言、假新闻的传播。
失实报道、新闻反转之所以频频上演,很大程度上是新闻媒体失了心力和定力,以速度牺牲新闻质量,把“专业杀手锏”——调查、核实给丢了,反而被“假消息”带偏。如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所言,“新媒体的问题就在于,不断压缩新闻生产的时间,缩短应有的流程,急于将未经证实或单方信源的信息当成新闻事实发出来,埋下了不断被逆转的新闻病毒。”然而,每一次的新闻反转都是在消耗媒体为数不多的余额,每次的跟风报道都是在消耗人们对信息环境的认可,踏向“塔西坨陷阱”的深处,让人们陷入“惯性质疑”。新闻之善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基本的“真实”都没法保证,新闻是否“有益”,能否满足基本的信息需求,是解疑释惑还是越看越惑,得打上一个大问号。
三、如何坚守新闻之善
“善最初必然来自于生命自身的力量,是生命存在自身的需要激励主体不断地追求善的价值。”③新闻本身是一种善,这种“善”所能释放的价值与力量来自于新闻的内容,而内容掌握在人手里。作为社会的主体,尤其是专业新闻媒体,应该坚守住这份善,充分发挥新闻的价值与作用。
(一)坚守新闻专业主義和职业使命感,守住“善”之源流
尽管这是一个“人人皆记者”的时代,但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及新闻媒体仍是新闻工作的主体,是新闻业的“顶梁柱”,尤其一些传统主流媒体仍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在急剧变化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应担当大任,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做好“把关”工作,守住新闻的底线。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之善得以生存的土壤,这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如若真实性都无法保障,新闻就变了“质”。在热点事件“霸屏”于网站、微信、微博时,新闻媒体应保持一定专业性的怀疑和警惕,专注于事实,多采访、调查和核实;不“偷工减料”“随波逐流”,不假思索地加入到转发报道的阵营中。在事实真相还未明了时,能够保持冷静,不急于定性评判,不迎合受众情绪,做到客观权威。无论何时,在复杂的舆论生态中新闻媒体应该做到在“众人皆醉”时,而“我独醒”,让真相浮出水面。再者,都说“人如其文”,新闻的最终呈现掌握在新闻人手中,职责使命便是新闻之善的根本源泉,浇灌“真实”的生命土壤。在充满诱惑和压力的环境中,拥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使命感,不忘初心,才会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新闻之善的忠实守护者。
(二)保持一颗善心,做个理性独立的网民
对广大网民而言,网络的低门槛性、开放性提供了一片自由的天地,但不是法外之地。你可以记录下你的所见所闻,可以参与事件讨论,可以大胆发表观点。但凡事要把握好度,务必谨言慎行,不要因一时的“冲动”和心血来潮而伤害到他人与社会。一个不实发帖、爆料、恶意攻击,可能就会在脆弱敏感的网络舆论场上激起“千层风浪”,牵一发而动全身,或是无心之举,或是没想太多,或就是玩玩,结果却不由自己把控,不仅把相关的人推向风口浪尖,也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在这个快速传播的年代,键盘下也有“财产万千,毁誉忠奸,是非曲直,人命关天”。再者,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易感易怒,不被情绪左右,不然容易“被骗”,怀疑世界了;不急于评判,不忙于站队,等等真相。总之,不传谣,不信谣,做一个善良理性独立的网民。
(三)净化网络空间,为“善”保驾护航
新闻作为一种社会公器,需要它的力量去正确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凝聚人心,推动和实现社会的一个个善治。如果新闻脱离原本善的轨道,会扰乱秩序,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所以,作为“后盾”的政府及相关机构该及时出手,遏制新闻乱象,为“新闻之善”保驾护航。2017年8月29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规范报刊单位及其所办新媒体采编管理的通知,“强调刊发新闻报道必须履行采访核实和审核签发程序,确保新闻报道准确客观、导向正确后方可刊发,不得刊发未经核实的新闻报道,不得直接使用、刊发未经核实的新闻报道,不得直接使用、刊发未经核实的网络信息,不得直接转载没有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发布的新闻信息”。④这无疑是将新媒体纳入管理范围,净化网络空间,警醒媒体回归新闻本位,少些“推波助澜”,传递新闻温度,守住“新闻之善”。
注释:
①刘清平.怎样界定善恶概念——兼析元价值学与规范价值学的区别[J].人文雅志,2016(03).
②孙琳、孙琦等.论新闻的本质属性[J].青年记者,2013(09).
③李谱曼.善的无限性与生命伦理的实践目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1).
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报刊单位及其所办新媒体采编管理的通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2017-8-29.
作者简介:殷韵,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长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