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组“手像”,足以传递人间温暖
2018-08-29乌琼芳
《内蒙古日报》5月2日《视觉周刊——影像力》特刊推出了十组“手像”以致敬劳动者,十组劳动者的手,有农牧民的、有医生的、有技师的、有教师的……或布满横纹、或裂满血口、或沾满灰土,或笔力虬劲地书写、或在心无旁骛地手术、或在为“美”而精裁细剪——无论谁的、无论怎样都在劳动。这些有力量的生产生活细节,正如导语所说:“都在不同岗位上创造社会财富、传递人间温暖、播种人类希望。”
好的选题往往会有“心灵”的突破口。作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特别策划,选择创造生命活力、社会活力的“手”作为报道的核心内容,本来就容易引起共鸣。因为正常情况下手为人人所有、为人人所用,所以“手在劳动”是每个人熟悉到视而不见的生产生活细节,而这版特别策划可以让每位读者都停下来、静下来,看看自己的手,甚至品味一下自己日复一日的劳动。这样,该版信息传播的第一层次效果就实现了——人的自我沟通。
每一组“手像”,都让读者看到一个群体,这样的典型细节也是打动读者内心的地方。在这个需要用细节说服和打动人心的社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点”是新闻报道不能忽视的因素。每个人的前途都曾牵在黑板上老师那写不完的笔画中并会因此更加尊敬站在讲台上不厌其烦讲解的老师、每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奋斗者都会记得手搓玉米粒的秋收场景并会因此而愈加敬重土地上劳作的人们……不仅如此,通过一组组“手像”,还能了解驼具制作手艺、刺绣传承技艺等,在熟悉的场景中发掘一个群体、在新鲜的场景中认识一个群体,一个读者与一个群体的沟通就实现了——人与社会的沟通。
当然,作为一期与生产劳动相关的特别策划,并未止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与自己的沟通、人与社会群体的沟通,这个版面还有更重要的价值观意义,也就是说,除了传递温暖,还应传递力量。“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当今的意义除了纪念劳动人民不懈努力争取平等自由的斗争、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这样的意义之外,还有倡导热爱劳动、赞美劳动创造的价值、劳动创造的美这样的日常性内容。版面中每张图片的文字注释就在努力进行价值解读,如“鄂温克族牧民给羊羔打耳标,勤劳的双手让她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76岁的农民岳建功,务农60年的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等,就是对劳动价值生活化的肯定。不过,在语言表述上,还略显牵强——“手像”中读者看到的只是劳动的细节画面,至于是不是“日子越来越好”“幸福的生活”,需要拍摄者来表述,如果让被拍摄者用自己的语言给自己的画面做意义注释,就更符合新闻规律了。
能够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呈现出这样一期精彩的图片报道,最值得肯定的是“集纳”的策划思路:将多条与劳动节、与“手”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个版面上,既能多层面覆盖不同经历的读者,又因画面内含的劳动力度可以形成一定的心理冲击力,值得借鉴。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环境中,如果让平面媒体的内容影响力更广更深,不能忽视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就本版内容而言,仅有一个静态的H5呈现是不够的。如果结合渠道传播特性,将如此精彩内容制作成视频,在微信等媒体平台发布,形成符合手机屏幕阅读的传播形式,传播效果会更好一些。
作者简介:乌琼芳,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師
编辑: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