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018-08-29肖纯凌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医教医学教育协同

肖纯凌

(沈阳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1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大会通过并写入党章,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面貌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伟大时代。

“十九大”报告明确把教育事业作为民生之首,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七个战略和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宏伟目标。实现这些国家战略和目标必须有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一流专业(简称“四个一流”)的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并将进一步实现质量水平的快速提升,意味着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大国的战略性转变,“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跨越。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第十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现“四大转变”,即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支撑作用转变为支撑和引领作用并重;从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迅速迈进;从单一的“同构化”教育向多样化教育转变;从国内舞台转场国际舞台。中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在院校评估还是在专业认证中,“学生中心”“科教融合”“终身学习”等理念开始成为共识;在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开始领跑;开始用中国标准评估、认证世界高水平大学。

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建设“四个一流”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流人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在出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6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教育部陈宝生部长也表示:立德树人、提高教学水平,基础在本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校领导不抓教学,不是失职就是渎职,至少是不称职;抓质量就是抓责任、抓标准、抓激励、抓评估。

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注重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1];健全“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2];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及时地发布了2018年工作要点:创新“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真正建立课程、专业、学科“三位一体”思政教学体系;大力推进协同育人,创新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医教协同、部委协同模式,实现产教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3]。教育部发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4]。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5]。

2 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世界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方面也在不断地反思和改革中前行[6]。《重塑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1998)》[7]及《重塑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2001)》[8]发布后,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超一流大学纷纷回归本科教育,启动本科教学改革。斯坦福大学在回顾《本科教育报告(2012)》后提出了《Stanford University 2025 Project》(斯坦福大学 2025 计划)[9]:立足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涵盖“开环大学”“绕轴翻转”“自适应教育”“目的性学习”四个方面;围绕学制改革、教学重点转移、课程体系重构、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提出了大胆的改革构想,旨在突破当前本科教育4年学制的束缚,构建开放式大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并实施个性教育、自主教育;加强科际融合,包括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整合多学科资源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磨炼各种能力,包括表达、写作、批判性阅读、美学与审美、形式和定量推理、科学分析、创新能力等;培养责任感,包括个人和社会责任感、伦理和道德、跨文化跨种族认同、团队协作能力及富有同情心等;自适应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可迁移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去创建新的连接,解决新问题,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成为创新型人才。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14年发表了《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的未来》报告[10]。拉斐尔·莱夫校长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剂(2016)》[11]中指出,高等教育到达了一个转折点,提出了关于一个新的职业学习工程师讨论。学习工程师作为一种新职业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学习时代的来临:混合式学习成为学习的主流模式。必须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必须让全体教师、大学的高级管理层、学科和专业负责人、科研团队都参与进来;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讨论(与同伴和专家)、学科思维、自学和掌握学习。麻省理工学院正在推动新一轮的教学方法改革,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师授课的被动学习,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学习、从做中学、实践学习、问题导向学习、自我学习、同伴互学和团队学习[6]。

英国2016年发布了高等教育与研究白皮书——《知识经济时代的成功:卓越教学、社会流动性及学生的选择》[12],提出了“教学卓越框架(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吹响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号角,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学生得到良好的教学体验,鼓励原创思维,推动参与,为在全球范围内工作做准备;强调教学与研究的平等地位,优秀教师与优秀研究人员享有同样的专业认可度、职业机会和薪酬待遇。

3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2018年5月16日,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北大医学·教育论坛(2018)暨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指明了中国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曾益新副主任指出:医学教育担负着为卫生健康行业培养和输送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以质量为核心,加强医学教育能力建设;以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创新性发展医学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医教协同。教育部林蕙青副部长说,要抓住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教育强国和推动医教协同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推动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教育亟需在理念、模式、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推进改革创新,让医学教育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吴岩司长在报告中提出临床医学三级认证的设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司陈昕煜副司长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王维民副主任分别作了“医教协同推动医学教育高等质量发展”和“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的报告。上述指示聚焦四个方面的信息:健康中国、医教协同、专业认证和教师发展。

3.1 健康中国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2016)[13]及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8),明确了今后15年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战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健康中国上升至国家战略: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为战略主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这就确定了高等医学教育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计划、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制等,必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站在大健康、大卫生的高度培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优秀人才。

3.2 医教协同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5]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14]中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学科交叉机制,推动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文结合,培养“医学+”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健全“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实用型人才和全科、儿科等紧缺人才;强化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能力;培养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的高水平高素质临床医师;完善并加强高校附属医院教学工作评价;加快建立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建立对高校专业和培训基地的预警和退出机制。

为充分发挥高校附属医院的医教研协同优势,教育部办公厅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15],要求医药类高校依托附属医院建设一批集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临床带教师资培训为一体的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加快构建示范性临床教学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着力建设高水平临床师资队伍,服务区域临床教师培训工作,促进院校医学教育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带动提升我国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教育培训水平。

3.3 专业认证 依据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2012)、英国医学总会《明日医生》(2009)、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医学院校的职能与结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2013)和澳大利亚医学理事会《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评估与认证标准》(2012)等权威资料,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对教育部和原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008)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南(试行)》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16]。该标准明确了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即思想道德、科学和学术、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等;明确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包括的10个主领域(宗旨与结果、教育计划、学业成绩考核、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科学研究、行政管理、持续改进)、40个亚领域、113条基本标准和80条发展标准,成为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依据。教育部高教司在2018年发布的工作要点中指出,2018年要实现国内医学类高校的医学专业认证全覆盖。

3.4 教师发展 一流教师是“四个一流”的前提,《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16]中对教师发展已经有明确的阐述,包括教师聘任与遴选、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等。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培训、晋升、支持和评价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实施不利,持续性不够;教师业绩标准不清晰,结果效力模糊;教学理念、教育理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不足等,影响教师岗位胜任力;教师培训缺乏设计、随意实施;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师交流严重不足;教师发展中心机构、目的、职能有待强化,教师培训仅有部分年轻教师参与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17]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有序推动国内外教师双向交流。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突出立德树人之根本使命,以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为核心,贯彻落实医教协同、科教协同、产教协同,扎根中国大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写好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医学教育的奋进之笔,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医教医学教育协同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成长体系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医教协同视域下学生联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