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研究

2018-08-28薛欣张梦瑶

武术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体医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健康中国

薛欣 张梦瑶

摘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健康利益的最大化,体医结合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而体育作为辅助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大的优势。通过研究得出:“体医结合”就是用运动手段促进健康,在“医疗”概念中加入体育运动的元素,可以在建设健康中国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说明中医与武术同时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发展着。他们之间的渗透与融合是双向的、互相的;现代民族传统体育是“治未病”的重要方式、是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更是修身养德的良药,有助于健康中国建设;在共建“体医结合”,促进“健康中国”之路的建设中,不但要利用好民族传统体育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更要培养“体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体医结合 健康中国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打造健康中国,医改融入新理念”的概念。意味着未来更加注重急性传染病和慢性病等群体疾病的防控;更加注重群众健康的水平和质量。不但要把危害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急性传染病和慢性病要防控住,还要少得病,提高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更加健康幸福。但目前我国维护全民健康的主要方式是以疾病防治为中心,围绕疾病与医疗展开的“医疗卫生”式发展道路。这种单纯的医疗卫生方式供给不仅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国民健康需求,也难以应对严峻的亚健康、慢性病和老龄化的健康危机问题,更不能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因此,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创新思路、体制和健康发展的道路。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针对健康中国也指出:“每天都有人为健康中国奋斗,请珍惜身边提醒你运动的人,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体育服务组织。”同时,人大会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体育产业,让体育与健康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就是说,要想实现国民经济服务于国民健康建设,实现健康利益的最大化,体医结合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而体育作为医疗辅助的项目中,传统保健中的导引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传统体育有很大的优势。并且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1.“体医结合”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1.1“体医结合”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体医结合,可以理解为体育运动与医疗相结合,即用体育运动的方式、代替医疗,使身体恢复健康。是使康复人群、病症人群、病兆人群、亚健康人群迅速回歸到健康的最有效途径,是我国体育与医疗系统共同面对的课题,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但如果把“健康中国”简单理解为解决看病和就医问题,就很难从根源上增强国民体质。应该强调的是“体医结合”,是“大健康、大体育、大卫生”的概念。

1.2“体医结合”的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2013年的统计数据,生活方式病导致的死亡占我国总死亡率的87%,我国心脑血管患者有2.9亿人,糖尿病患者有1.14亿人。也就是说我国疾病谱已经发生变化,多发疾病从传染病变成了生活方式病,也就是慢性病。这种趋势引起了医疗卫生和体育方面专家的共同关注。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体育界小组讨论的委员们认为,体育运动在预防疾病、病后康复等环节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健康中国”的道路上,体育不应缺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中,运动和营养是与健康相关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从体育的角度来解决慢性病问题。“体医结合”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提倡将以往应用于运动员伤病康复训练的理念,应用到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体医结合”就是用运动手段促进健康,在“医疗”概念中加入运动体育的元素。“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应该在形成新风尚、建设健康中国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拥挤的医院、空旷的球场,各级医院大门被挤爆的时候,强调通过体育来预防控制疾病,或许可以起到医院“守门员”的作用。而且在2015年,“运动防护师”这一新兴行业被正式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这个行业的确定,可以保障我们的竞技体育,医疗后备人才不断发展,也可以在全民健身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样,“体医结合”在国外也是方兴未艾,很多国家很早就开始实施了健康发展战略。如美国从1980年开始,已经持续实施了4代《健康公民1990》计划。注重通过体育健康促进国民健康。强调医疗卫生服务与体育健身服务的“医体结合”,把体力活动和健康教育作为改善居民健康、提升生活质量、预防疾病、节省国家医疗开支和实现国家公共卫生目标的重要举措。

2民族传统体育“体医结合”发展的历史轨迹

“体医结合”由来已久。医学的主要功能多以治病为主,那么体育则主要以防病为主。将体育与医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防病治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是从中国的古代就开始有了的理论和实践。如始于原始社会的导引、养生等民族传统体育方法多以医学为理论指导,而医学著作中实现“治未病”又多以导引、养生为主要习练方法。因此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用以防病治病,则相得益彰,无异于如虎添翼,从而开辟了一条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新的有效途径,而且已被证明是一条科学的途径。

2.1古代民族传统体育“体医结合”的起源

远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洪水、旱涝、蝗虫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天灾过后总是伴随着人疫,几乎每一次天灾都会引发一次大规模的流行性传染病。加上人祸也连年接踵而至,战争疾病频繁爆发,致使“民有七亡而无一获,民有七死而无一生”。在这种天灾人祸不断的情况下,中国古代的医学开始发展并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到秦汉时期,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已经比较成熟,中国科学技术在当时已能独步天下,但医家还是把《黄帝内经》视为经典,且医学一直为帝王和少数人掌握,民间几乎无医无药,防病治病听任神汉巫婆的巫医摆布。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社会急需发展医药,人们也通过其它途径来寻找方法,解决缺医少药甚至是无药无医的状况。因此,从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意识到利用“舞”这种身体活动方式来进行锻炼了。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意识到,除舞之外,还有“导引按跷”的方式。有意识地活动关节,用手抚摸、按揉身体的相应部位,以疏松肌肤,使血脉通畅,也逐渐积累了一些治病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谓后世的医疗体育,导引养生方法之滥觞。也因此,把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重大课题,推上了历史的台前,有了实践的经验和方法。

中国医学理论的核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哲学为指导,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病机学说、防治原则等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进行预防和治疗,达到经络通顺、气血舒畅。强调的是整体医治,天人合一。因此在中国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也产生了用于防病治病的古代导引养生术等体育治疗方法。尤其是代表人物华佗。华佗把医学和体育相结合的思路认为:把体育引入医学作为防病治病强体健身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医学治病防病除疾保健康为主渠道,通过两者结合的共同作用,辅之以延年益寿药物的运用,使人“难老”百健康长寿。他认为人应该多“劳动”,也就是说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并且认为体育更能及时调整人体对自然变化的适应。由此华佗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一套导引术——华佗五禽戏。通过“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两方面,改善习练者的健康状况,开发人体潜能,使身心臻于高度和谐,从而使“病不得生”。此后历代的医疗治病中都广泛地使用了武术、导引、养生等方法,体育疗法成为中医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医学发展史还是体育发展史上都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2.2古代民族传统体育“体医结合”的特点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这句武林谚语就说明了中医与武术同时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发展着。宏大、缜密的中国医学理论不仅对武术理论及其流派技术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在中医防病治病过程中,也多用武术、导引养生等方法。他们之间的渗透与融合是双向的、互相的。

首先,中医和武术、气功等锻炼方法都注重整体的锻炼。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互相联系,彼此相属。讲究辨证施治,整体施治。而且中医当中的“精气神”理论和“经络理论”被作为健身气功养生的基础理论,起到指导、影响的作用。而且中医和气功在实践中广泛地结合。如宋元时期,中医研究运用气功的学术空前活跃。这时期出现的中医四大家虽在学术观点上有所不同,但一致认为健身气功有临床应用价值。其次,古代的一些练功方法运动风格绵缓、养生作用明显。養生,又称摄生,就是“治未病”。人的身体素质如何,疾病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人体机能的状况。通过练功,放松肌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就可以达到抵御外邪、祛病强身的目的。正如《素问古天真论》中所说:“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说明了在古代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医学和体育运动结合得非常紧密。

3现代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体医结合”的优势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具有传统保健功能的导引养生功法、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体育项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以及丰富多彩的方法和手段,一直以来都是作为辅助医疗手段,用于防病治病。“人命至重,有贵干金”(孙思邀)。随着健康问题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居民医疗投入的加大,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利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法进行科学锻炼,开展“体医结合”,不断拓展保健体育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1民族传统体育是“治未病”的重要方式

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医学的发展趋势,正是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也正契合了民族传统体育当中导引养生的“治未病”思想。随着医疗卫生、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亚健康”、“过劳”等现代文明病己经成为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人健康生活的杀手。如何有效地增进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身心健康、减少国家、家庭和各类人群自身的负担,是一项十分重要而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民族传统体育本身产生于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且缺乏有效的治病医疗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在中国的武术与气功的文献中,往往可见“内功”一词。就是通过调气、养气、运气于体内,使经络通畅、内脏无疾、精神充沛、体貌健康,从而达到“治未病”。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健身作用明显,而且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器械等限制,可以不依靠外力,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挖掘自身潜力,积极主动地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民族传统体育对改善人的身体素质、增进生理和心理健康,减轻医疗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并能其融入社会,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对于缓解由于资源缺乏而带来的医疗经济压力和社会矛盾,尤其是满足我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人民迫切的健身养生需求,促进建立节约型社会、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民族传统体育是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心理健康对人生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年轻人长期精神紧张,体力透支,生理、心理疲累,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失眠、消化不良、临界高血压、慢性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的发生率持续升高,过劳死也是屡现不鲜。

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健身气功、导引术等正是运用“动静相宜”“形神兼备”等理念,通过调身、调心、调息等三调合一方法,强调肢体松柔的同时心情放松,意念贯注,“绵绵若存,似守非守,有如清溪淡流”。达到“松静自然”“祥和安坦”的效果,让习练者通过肢体和呼吸的锻炼,活动筋骨,疏通经络,从而协调脏腑,宁心定志,静心安神,使处于重压之下的身心得到放松,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效改善健康状况。正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3民族传统体育是修身养德的良药

无论是现代医学、传统中医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锻炼方法的最终理念,都符合对健康概念所强调的三个方面。即形体,人体机能的正常活动;精神,人的精神活动的正常;机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更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民族传统体育是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很多运动项目必然包含着东方哲学思想的深蕴。使人在虚实、动静、快慢、高低等阴阳相合,不断变化的运动中,感受着中国文化,也使身心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形神共养,形体和精神协调平衡,才能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益寿延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武术理论提出了“形神兼修”的练功原则,通过徒手和器械的身体运动来练形养神,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健身气功等则通过“静”或“动静相间”,在身体高度放松或动中求静中来达到“天人合一”,达到尚柔、主静、贵无的哲学境界。

4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的路径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扩充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要保持整体健康、终身健康,还有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这些都为“体医结合”奠定了基础。尤其国家又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政策,而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療、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那么民族传统体育如何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促进“体医结合”呢?

首先,政府要发挥职能优势,运用行政手段把体育和医疗两个职能部门结合起来,开展深入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互补或联动的方式,提供更多的“体医结合”的服务产品,并建立“体医结合”的健康联动平台。

其次,要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努力培养体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但现有的培养模式中,还是医学和体育有各自的培养方案,并没有针对体育和医学相结合的模式设计新的培养方案,即使有的医学院校或体育院校意识到这个问题,由于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理论研究,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要想真正做到“体医结合”,就得培养专门的这方面的人才。这样才能使“体医结合”落在实处,真正的为健康中国服务。

第三,要注重传统体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的挖掘与运用。要想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在“体医结合”,共创“健康中国”的发展之路上起到更大的作用,就要不断地对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挖掘和研究。使之和医学的防病治病原理相契合,使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如何运用传统健身的方法去锻炼,让更多的人参与健身运动,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从而达到“治未病”。

猜你喜欢

体医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健康中国
“体医结合”导向下对体育专业教学的影响
“体医结合”与大学生运动风险控制分析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