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中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2018-08-28耿恺斌王冠锦
耿恺斌 王冠锦
摘要:武术融合了诸多的中国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中国武术的“和、合”思想与文化内涵,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族精神正是对中国文化精髓最好的诠释,是中华文化典型的代表。文章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契机,客观审视武术当下的发展现状,思考武术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并进一步探讨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旨在分享武术文化优质资源,传递中华文明精神。
关键词:“一带一路” 武术文化 文化发展 策略研究
自2013年秋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文合作交流,优质资源互联互通,同时也促进了区域文化繁荣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势必会带来优秀文化的全球发展,而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以中华武术文化为代表。一带一路”建设既给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的时代机遇,同时也赋予武术在沿线各国传递中华文化、文明精神的历史使命。
1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武术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也给中国武术国际化带来新的历史契机。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助推中华武术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嘲由此可见,武术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支持,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正是中国精神形象对要指标。
中国武术文化的建设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必须唤醒自身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高度提炼的精髓,只有文化自觉自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以武术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可以更好地与当地文化融入,加强民心相通,促进人文和谐交流,才能正确把握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展现中国精神、构建优质资源的互通。
中国武术是非物质文化,是一种身体的艺术,也是一种精神艺术;在体育运动中具有很强的健身、养生、修身作用,注重内外兼修,其文化内涵以儒家宗法思想为核心,强调“崇德尚武”“内圣外王”,倡导尊重互爱,公平正义,反对霸道,这正与“丝绸之路”主张和平发展的思想相符合,在发展武术和传播武术文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身体动作和技术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传达武术文化背后的精神思想。中国武术在其文化交流中不仅是中国的形象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更是一种真正造福人类,发展文明精神的伟大工程。
2“一带一路”建设中武术文化发展的内涵
中国武术植根于华夏大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武术不断发展、丰富、创新、完善,形成了特色鲜明、纷呈多姿的武术类别。自古以来中国武术的内涵思想都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其汲取了道家、儒家、兵家、佛家、中医等文化的内涵,这为武术技击、艺术、修身、养生提供了理论指导思想。道家思想注重武术自然合一的人格精神追求,儒家思想强调武术道德伦理的社会价值,兵家思想在突出武术技击、实战作用的同时,又强调慎战、止战、义战等军事理念,佛家崇尚武医不分、禅武兼修等复合的理性建构。这些都深刻体现了中国武术“和、合”的中庸思想与文化内涵,突显了“文武兼备”“天人合一”的修炼方式,弘扬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武术精神正是对中国文化精髓最好的诠释,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武术拳派林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每一种武术体系的形成都依托中国人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都是深植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如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知行一致、天人合一等学说,以及中医经络和儒道佛的养生、修身、处事思想等。在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讲到:“西方文化传统主要重在‘物质上,而中国文化传统则主要重在‘精神上。”并对此做了一番详细的论证。中国的武术之所以不同于西方“竞技武术”,其主要核心思想在于文化内涵。每一种武术派别的创立也都有吸纳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自中国武术自产生以来便与中国文化有着实然的关系和密切的联系,中国武术所传承的也不只是竞技,而是由外至内对自身个体的一种修炼与超越,从而达到内圣外王,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3“一带一路”建设中武术文化的发展策略
武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这历史时代的契机需要审视自身文化的发展,在国际化、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现代社会要有一个新的定位。武术文化的传承重在武术人才的培养,武术人才的培养重在办教育。我们不能再单一地把中国武术看成一种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武术应该像中医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还需要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对武术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合适的土壤,以国家和政府为主导建设一所武术文化大学,武术应与时俱进地适用于社会发展的浪潮;完善武术文化机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规划推广武术文化普及;加强监管武术文化的考核,优化武术产业的发展。
3.1聚焦武术文化发展困境
众所周知,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融合了诸多的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而昔日习武之人虽怀有一颗侠骨豪情,在世俗的观念中不是江湖艺人,便是保镖护院,即使是教拳收徒,在主流社会影响也不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武术的发展,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确立了武术在中国体育中的重要地位,一直以来,中国武术协会在为武术的申奥制定竞赛规则、竞赛套路、规范赛事做了诸多努力。但是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的是一代功夫巨星、武术宗师李小龙,在上世纪70年代将中国功夫带上荧幕的时候,中国武术才真正受世人瞩目与敬仰,他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深远。这也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功夫、武侠电影产业,掀起了中国武术文化热,一时间中国功夫风靡全世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面对国际武术文化传播,我们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发展策略。因此武术无论在对内还是对外推广中都面临各种困境。一是为了能进入奥运会的的竞赛项目削足适履的将“武术”扣上体育的帽子,以动作的“高、难、美、新”形式作为衡量武术套路高低的标准;二是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一直在不断证明武术实战技击功能。三是由于现在功夫、武俠影片(小说)对武术的神话化,在国际武术传播中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的“武术大师”,出现了鱼龙混杂,形式繁杂,玄之又玄的武术形式。这些问题使武术逐渐远离其本质与科学。从国内和国外武术发展的现状来看,也给习武之人带来了诸多困扰,从开始幻想的“飞檐走壁”,到后来的“无路可走”,从最初的功夫梦、侠义情怀,到现实的生活环境,工作压力,不得不另谋其他职业,真正从事武术事业还是相对较少。如今天的一些习武者的志向就是想成为电影明星,武术的发展形势逐渐的在偏离其本质。如何确保武术文化的本土普及和国际传播不断前进和健康发展,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武术文化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3.2重建武术文化发展模式
3.2.1武术文化体制的完善
中国武术形式繁多,内容丰富。前人对武术资料的发掘和整理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今天武术发展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如:在1997年国家体委编撰的《中国武术史》,据1983年一1986年挖掘整理的材料中记录下来的拳术就达95种。在康戈武编著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列举的拳种流派有62种。《中国武术百科全书》记录的拳种有87种。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难以计数。但是每一个习练中国武术的都知道,即使是同一套拳由于所受传承人的不同,其套路的演练形式都不相同,这里说的不是个人演练的风格,中国有这样一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是文人没有人敢说自己写的文章是天下第一,习武之人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功夫不如别人。每个流派的传承人都认为自己练的武术是最正宗的,每个习武之人都希望自己能开宗立派。因此这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了局限性,没有一个很好的普世精神,使武术的实际发展面临着不温不火的现状,与其优秀的传统文化不相符合。都知武术(中国的武术)很好,但是远远有没有做到像(国外的武术)拳击、跆拳道、空手道、柔道那样在世界上的普及程度。
因此武术文化的发展就要摒弃门派之分,打破现有的武术传播格局,更详细一点说,使其现已形成对外还是对内武术流派化零为整,无论是少林的,还是武当的,南拳,还是北腿,太极,还是八卦,内家还是外家等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创立一整套对内和对外推广的武术体系,笔者认为,武术的形式可以大致分为三部分:武术套路、武术技法、武术气功。三者相辅相成,既有健身、防身的武术内容,又有养生、修身文化内涵,在创新的基础上决不能丢弃武术的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教育,规范习武礼节。借助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的成功传播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有自己的创新发展之道。
3.2.2武术人才的培养
武术文化传承与传播不开人才的培养,武术文化的传承一直以来都是强调“口传、身授、心悟”,无论现在的信息平台再发达,武术是身、心、灵的文化,是围绕着身体生命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思想(心)与行动(身)的结合,可以自修,但无法直接自学。武术人才的培养,其文化是核心,师资尤为重要。有鉴于现在多数的“武林中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太了解,多数的“文化人”又不太懂武术,因此建一所武术文化大学是有必要的,如果武术文化推广、普及和考核办法实施,势必需要大量的武术师资的人员。培养专业的武术文化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武术专业技能,而且要对武术理论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所研究。
培养武术专业技能+外语人才,不仅是外派孔子学院及国际武术合作组织的生力军,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国内武术人才的就业问题。语言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助于两国文化更好地融入。依托华人华侨及留学生教育,培养既懂汉语,又热爱中国武术文化的人才,同时也可以借助奖学金项目培养,对取得相应的武术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华人华侨及留学生,可授予武术教师的资格,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2.3武术文化的推广、普及和考核
“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样适合武术文化的发展道路,首先武术要面向国内推广,需加强武术文化的自身建设,制定统一的考核实施、管理办法,将不宜适合推广的传统武术如:所谓的稀有兵器,无论是在使用,还是在器械本身的制造,都已经不适合时代的潮流。在武术推广及普及项目中,将优秀的适应于社会潮流发展的武术汇宗、编排,制定统一的武术套路形式,武术技法,知识理论体系,按普通大众受教层次,规范内容形式,加强武术普及教材编撰,依托媒体、互联网、影视等各种优质信息平台面的传播,在实体武术文传播中的机构需提供相适应发展的条件(教学环境、师资、教学计划、考核体系),配套设施,服装、道具等。
加强监管武术文化的考核。上面提到建立一所武术文化大学,独立的国家级武术文化大学,既可以吸纳和培养真正的武术文化人才,又可以促进武术的发展,不只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拓展。在此可以设立武术文化考核中心,对接国内各体育武术院校、中小学、海外武术机构、孔子学院等政府和民办武术机构的考核。
加强国内外武术机构的沟通与合作交流。依托孔子学院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庆典和节假日组织武术演出,促进文化融合发展。向海外武术机构派遣专业的武术文化老师,支援当地武术的发展,加强武术内容的培训和武术文化知识的讲座,举办相应的武术赛事,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应明确自己“文化使者”的身份,突出文化的核心价值,坚守文化立场,适应外来文化,汲取中国智慧,传播中国精神,确保武术在文化交流中“和谐发展”。
4“一带一路”建设中武术文化发展的前景展望
本研究对武术文化发展提出实施策略尚还不成熟,重建武术文化发展模式,不是对现有武术发展现状的否定,也不是脱离传统的武术文化,而是基于原有的优质武术文化,建立一种更适合武术文化发展走向的新型模式,这也符合当今武术文化发展潮流,更进一步为武术事业的推广普及。但在当下,武术文化发展建设急需国家政府部门的主导,并且结合中国武术协会、国际武术联合会、社会民间武术机构及普通大众的积极参与。打造综合、规范发展的武术文化市场,面向大众、面向世界、面向生活,让优质的武术文化传播服务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畅想“一带一路”建设中武术文化的发展、革新、普及,势必推动武术文化产业的经济发展。武术文化建设所需求的武术用品,市场产业发展就得跟进生产制造,这是文化产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必然规律,武术文化的发展也是经济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武术文化发展中需完善武术训练的基本配套设施,力求做到服装、教材的统一,做好武术书籍的出版发行工作,以及面向全球武术文化的翻译工作。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瑜伽等文化产品的成功经验,整合中国武术文化品牌资源,搭建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新理念。从基础的武术文化培训,拓展到武术文化用品、武术表演(武术文化舞台剧)、武术教材(书籍、教学视频)、武术文化与旅游、武术健身、养生、散打比赛相关的電视节目,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科技与互联网的便利,开创“互联网+武术”的传播途径,构建信息共享、共建共赢的武术文化产业联合机构,做好面向普通大众的武术文化咨询以及服务工作。“一带一路”建设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根本利益,具有跨时代的广阔前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带来物质共享的同时,优质的文化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优秀的武术文化,更应该与世人所分享,武术人士“应视天下为己任”做好武术文化正确的传播工作,以普世的发展胸怀为世人带来健康、和平、正能量,传递武术文化的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