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余华小说中先锋性的弱化因由与坚守继续

2018-08-28彭光源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坚守余华

彭光源

【摘要】通过余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作品,可以窥探出其作品先锋性变化的原因在于,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作者寻找新的表达方式,进行自我“反省”,达到超越自我。在先锋性弱化的同时,余华用不断地变化来挑战自己原有的创作习惯,在先锋的创作道路上却又如此坚守继续。

【关键词】余华 先锋性 因由 坚守

作为一种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的先锋小说,自1985年登上文学舞台以来就因其强烈的先锋性而备受关注。文学界之所以称之为先锋性,就在于作家的语言风格、行文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有一种新的尝试。在语言风格上更加注重语言的旋律感,语言如民歌般简洁跳跃;在行文方式上更加注重叙述的力量,大部分都是通过娓娓道来的叙述推动故事前进,但却并不在乎故事的逻辑性;在思想内容上脱离了现实性,内容似乎没有深度。

余华前期的作品是以血腥和暴力为主旋律,发展到后期,更多体现的是人性温情。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出一个作家从对生活冷眼旁观到走进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从青涩走向成熟,从不合作走向“妥协”。这是一位具有极强的创作风格的作家破茧化蝶的突破。作品先锋性的减弱,但依然有坚守继续,故事性的增强为余华带来更多的读者。本文拟就探讨促使余华在其作品中先锋性弱化的根本原因,以及余华在小说中先锋性的固守继续。

一、余华小说中先锋性弱化的原因

(一)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

在先锋小说出现的后期,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追求一些视觉上的冲击,他们需要的是能从阅读过程中得到一种内心的感受和体验,他们想要和作品产生一种共鸣。但是,先锋小说过分脱离现实的写作方式,使得自己失去了读者,失去了市场。这时候,先锋作家们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是继续坚持自己,还是做出一些改变,让自己能更适应现实。那么,采取大部分读者更容易接受,同时又保留自己特点的创作风格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于是,余华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寻找着文学创作与商品经济的平衡点,抑或可以说是文学梦想对残酷现实的一次妥协。

(二)寻求超越自我的表达

先锋作家在进行创作时,重视的是小说的写作方式、技巧等形式上的东西,从而忽视对故事情节、内容的表现。越来越多的血腥和暴力,越来越疯狂的邪恶人性,最后让读者大众都难以接受。正如陈旭光在《新写实小说的终结——兼及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命运》中提到的“先锋性小说的离经叛道已经有些矫枉过正了,走到了片面偏狭和自我封闭孤独悲凉的境地”。余华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许,先锋这条路他是走得太过极端了,在读者的认知度和社会的接受度上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所以,转变已势在必行。

余华曾经说,“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了,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單纯的美好,而是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当余华心平气和的面对暴力和血腥的时候,暴力和血腥便不再让他那样心醉神迷了。他将更多的关怀投向芸芸众生,用温情展示着单纯的美好,在善与恶的交织中,用淡定的口吻讲述着这个世界。

二、先锋性在余华小说中的固守

(一)先锋性在写作方法上的继续

在《活着》这部小说中,还是贯穿有死亡和暴力成分的,只是明显被弱化了。但是弱化归弱化,先锋性作为余华在文坛安身立命的风格是不会轻易被丢弃的。《活着》中富贵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带到了战场上。当国民党的军队兵败如山倒的时候,躲在坑道了的富贵绝望地听着几千号伤员像哭又像笑的哀号,随着哀号渐渐地消失了,死一般的寂静将他们全部吞没,生命在悄无声息的流逝。余华小说的先锋性在这里又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在《许三观卖血记》这部小说中,讲述了一个看似非常平凡的故事,主人公许三观因为生活上的各种原因,总是在不停地卖血,卖血成为了许三观摆脱暂时困难的唯一方法。虽然说,在这部小说中没有明显的暴力和血腥,写作的内容也有了一些改变,写的也是现实世界里的事情,没有了过去的夸张和不合逻辑。但是,小说的内部却始终充溢着一股隆重的悲伤气息。在叙述风格上,同余华以前的叙述风格相似,都是一种极其平静的语气,显得非常冷漠,余华是用“苦难”代替了过去的死亡。

在后来的《兄弟》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先锋的影子。在《兄弟》中,最能体现先锋性的地方我认为是对宋凡平死的描写。“十一个红袖章对宋凡平进行轮番的殴打,一根根木棒刺入了宋凡平的身体,鲜血喷涌而出。宋平凡被活活的打死了。苏妈的话说出了所有人心里的呼声:‘人怎么会这样狠毒啊!”宋凡平在小说中的形象堪称完美,用后来李光头的话说“是个好汉”。一个男人,撑起一个家,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悲情的死去。余华用温情的笔法塑造了一个善良,坚强,执着的宋平凡,再用一种先锋的方式毁灭了他。鲁迅先生曾说:“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余华正是通过塑造美好再毁灭美好的方式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悲剧,用极端温情和极端冷漠的交织,撩拨读者心弦。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先锋性依然存在于余华的小说之中,余华对于血腥和暴力仍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毕竟余华前期作品的特点便在于此,这也是余华前期作品受到关注,得到很高评价的原因。在后期的创作中,余华将其巧妙地融于小说之中,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和故事情节的渲染服务,使它成为小说的一个部分,点缀着整部小说的光华。

(二)先锋性在精神上的继续

在后来的写作中,余华赋予了先锋更多的含义,先锋不仅仅是一个小说流派,同时也是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着。是一种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中都应该具备的不断开拓的精神。在与批评家洪智纲先生的对话中,余华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我觉得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先锋派,它并不代表文学的本质。因为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先锋文学,很可能完全是两种面貌。比如,今天在这个时代需要的先锋,跟过去的时代相比,跟八十年代相比,都是不一样的。真正的先锋性,是保持你的写作生命力更长久的方式。”从余华的话中,我们可以读懂他眼里的先锋性是什么。所谓先锋,就是一种在文学创作上敢于探索的精神。与其说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较之80年代的作品在先锋性上发生了变化,不如说余华从另一个角度对先锋性进行思考,用另一种创作方式突破了先锋性原有的痼疾,将先锋推向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层面。当我们对80年代余华先锋作品中出色的细部描写和心理描写赞不绝口的时候,余华又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取得了突破。《兄弟》《第七天》等一部部经典长篇小说的诞生,让我们不得不为余华的才华和勇气惊叹。从作品的好评程度来看,余华的突破是成功的。余华小说的变化,也就是余华在对先锋性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更深一层的说就是余华在写作心态上发生了变化。

当我们看到余华的改变时,不禁会想,这确实不同于余华以往的小说风格,仿佛血腥和暴力的表现方式被余华摒弃了。事实是如此吗?当人们质疑余华的《兄弟》时,余华坚定地说:“我依然在进步!”先锋的精神便在于此。

参考文献:

[1]余华.为内心写作[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2.

[2]余华.兄弟(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3]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4]田红.负载生命本真的形式——论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转型[J].中国文学研究,2005,(1) :27-31.

[5]余华,洪治纲.火焰的秘密心脏(对话)[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3.

猜你喜欢

坚守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读与写(节选)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远去的背影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
新媒体冲击下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的坚守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