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2018-08-28付启敏
付启敏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飞速进步,使得文化交流交融的空间极大地拓展,各种文化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海量般纷繁复杂,对青少年价值观健康发育发展带来很大影响。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其价值观关系着他们的成长成才。所以,加强文化建设,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外先进文化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文化 青少年 价值观 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发展和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外各种文化和思潮通过多形式交流交融碰撞已成为常态,对社会公众的思想意识走向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打破了文化交流的國家、地域、民族、政治、传播等的限制,在带来各种文化共享便利的同时,也使文化良莠不齐的状况趋于突出,给青少年价值观健康培育带来巨大冲击。突出表现在相当部分青少年是非界限不清、美丑观念混淆、追求流行时尚、意识形态西化、价值取向紊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等。高度重视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滋养青少年的精神园地,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价值观,是当前我们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征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任务。
一、当前青少年的价值观发展状况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市场经济极大地使人释放出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物质成果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给人的利己之心和贪婪欲望本性的膨胀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引发了社会和个人的道德水准下降,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青少年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当代青少年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很多人却不清楚这些成果的来之不易,不懂得艰苦奋斗、克己奉公、集体主义、爱国情怀为何物;他们生长于开放宽松的时代,思想活跃,约束很少,自我意识很强,却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淡漠;他们追求时尚,向往富裕,看重功利,崇拜文体明星快速成名致富,却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他们注重自我,强调个人利益,一般不愿为集体和社会牺牲个人利益,对助人为乐、社会公益劳动参与热情较低;他们口头上说爱国,实际上并不知爱国情怀的内涵,也不知怎么去做,意识形态上倾向西方,希望有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环境施展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个性,却对党和政府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心认知认同度不高,认为社会公德与己关系不大,对自己的品德素质和一般行为性质认识不清,不利于接受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文化是指人类在谋求生存、改造自然世界活动中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一切表达人的情感的、并赋有象征性意义符号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精神产品,是产生于人头脑中的意识产物。
文化的核心和作用在于其所表达的思想与“教化”个人、引导社会。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当代文化,对当代现实社会能够起到影响的是它所蕴含的被社会大众所认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等思想意识,通过多种表现形式传播着一定的价值观。如当代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很大的流行文化,它通过影视作品、艺术表演、时髦装饰、音乐、饮食、服饰、新型生活方式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盛行于青少年群体之中,从多方面对青少年思想意识包括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增强了青少年的自我主体意识,满足了青少年的彰显个性心理,使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得到解放和强化,视野得到开阔、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审美观念和个性风格趋向多元化,丰富了精神生活。从消极方面来看,不利于青少年正确政治理想和健康价值观的培养,有些东西还可能引导青少年走向歧途。如引导青少年不合理消费观和极端享乐主义意识滋长,混淆了正确是非标准,易扭曲正确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尤其是流行文化中宣扬的享乐主义和物质至上价值观,易使青少年不加分辨的模仿、吸收和向往,从而对正确人生观的培育产生负面影响。还有网络文化的出现和兴起,以其特有的空间性、开放性、自由性、双向性、快速传播性、及时便捷交流性,为青少年展现了一个广阔、崭新、新奇的世界,在极大地开阔青少年视野、开启他们的想象力、促进其全球化意识和价值观的形成、为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便利与兴趣的同时,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意识形态上对西方价值观(民主、人权、自由、平等、法制)的倾向或认同;在网上各种思想自由碰撞,可以独立、自由地发表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弱化了对本国政治目标、主流价值观甚至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网络的开放、自由、平等和没有如何约束的虚拟世界性,使青少年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受网络传播的海量般纷繁复杂的文化和思想观点的影响,加之青少年“三观”又处于发育发展未定型阶段,很容易受新奇、怪异的东西的吸引,造成价值迷茫和价值取向紊乱,道德判断力减弱、社会责任感弱化,无政府主义意识增强。这些在网络文化熏陶中形成的习性习惯,反映到现实社会生活中,使得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或弱化或扭曲,易使青少年仍然认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注意顾虑什么,行为的随意性较强。再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高尚品德的崇敬、对人类走向大同幸福的渴望、自强不息的奋发有为精神、褒善贬恶的正义感、爱人如己的仁义感、遵守诚信的责任感、对崇高精神的向往、强调真理的追求探索、对事物辩证思考的智慧、完善自身(修身)的意义、胸怀天下的博大胸怀、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等,对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发奋图强精神、追求美好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与道德素质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具有鲜明特质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各个领域的精英,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为国家强盛和尊严前赴后继奋斗着,同时引领社会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生生不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华文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共同价值”的积极成果,结合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求的荣辱观,从而成为我国当代先进文化的核心和主导,引领社会文明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文化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审美、文化、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的发育发展直至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我们要在新世纪、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重视对青少年价值观发育发展的正确引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外先进文化塑造青少年健康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人才。
三、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健康发育发展的对策
21世纪是经济社会走向全球化交融发展的新时代,是一个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管理、人才包括社会各方面都进入全面激烈竞争的新时期。其中人才竞争是最重要因素,而青少年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青少年群体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其理想信念、道德素质和价值追求对其能否成才将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交融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客觀现实。外来文化对一个国家主流文化和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造成冲击与影响也是必然的。在这一大环境下,实现科学地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健康发育发展直至稳定形成,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先进文化的传播。
(一)强化社会主流文化的地位和建设
社会主流文化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文明程度、价值理念、发展目标、精神状态等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精神表征,对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有着重大影响。在当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我们社会的主流文化。因为它完全是以传播人民利益为中心价值观的文化,是引导人民大众向着人类理想美好社会、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道路前行的文化。所以,各级党委政府都应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同时采取多种有力有效措施不断强化它在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思想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把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青少年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文化建设的指针,与时俱进创新性地运用好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和载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为国为公忘我工作、奋斗为核心的奉献精神,以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精神,以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团结友爱为核心的仁爱精神,使主流文化的思想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融入青少年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之中,从而引领青少年价值观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二)大力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播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创建新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以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奋斗史诗。一代代无数的共产党人以为国家和人民、为理想和信仰不惜一切、超越自我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奠定了红色文化的灵魂和精神基础,带领、激励和鼓舞着人民走过了无数的艰难困苦,造就了今天的辉煌中国。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最宝贵的思想资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带来的文化、思想、价值观紊乱、造成青少年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及社会道德水准下滑的大背景下,用红色文化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价值观、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仰、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国家为民族的奋斗精神与献身精神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显得尤为重要。传播好红色文化,把红色基因根植于青少年的内心,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形式,结合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使革命先辈和当代英雄模范人物为崇高理想、信仰的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内化为青少年心中的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传承,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三)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包含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丰富内容,还蕴藏了极其丰富的治国理政、辩证看待事物和立德树人的深邃思想和智慧,从而成为极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形成中华文化的特质。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即使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交融发展,文化、思想、价值观多元化并存、碰撞、融合的大趋势下,仍然具有为人们深化认识和改造世界、做好治国理政及推进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迪的重大现实作用。因此,充分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这一宝贵思想资源的优势,对培养广大青少年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健康发展,要以习总书记的指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为指针,结合时代精神和要求,充分运用好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与现代传媒技术,将教育内容、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教育载体和教育方式等基本要素有机匹配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崇尚正义、关爱他人、坚守诚信、向往美好、褒善贬恶、重视修身、追求高尚道德等立德做人的思想精华发扬光大,使之在社会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尤其在各级学校,要重视以多种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让青少年在知识教育和随处可见的潜移默化熏陶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与意义并内化于心,自觉作为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
(四)重视对外来文化有鉴别的吸收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走向全球化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文化产生空前的开放性。信息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的开放性和多样化,使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得到极大的扩展,从而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多元化。尤其对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青少年更易形成一种世界意识并产生多种新观念、形成多种价值观。因此,对外来文化仅仅靠外在硬性防控是远远不够也是不行的,因为公众对某种价值观认同的动因主要源自于其自身的利益需要、精神寄托、情感接受、价值共鸣、认知结构和外界环境等因素。如当代各种流行文化的盛行,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很强的影响力,就是源自于其娱乐性和休闲性及通俗性,能给社会各阶层民众带来心理上的轻松愉悦和享乐感,满足了人们释放工作和生活中积累的各种压力与闲暇时间享受娱乐的要求,从而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所以,化解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关键还在于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引导。为此,一要加强对外来文化的管控和审查。要有鉴别地引进外来文化,如各种书刊、各种文娱类节目包括影视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项目等,尽可能地借鉴外来文化健康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形式,为我们的各项事业建设服务。二要适时组织相关专家对外来文化和世界流行文化及意识形态新思潮、新观点进行理论阐释,指出其科学性和非科学性及对我们社会的影响利弊之处,通过多种传媒手段和方式及时向社会特别是在校青少年进行宣讲,使公众和青少年及时辨别其中的有益或有害的成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三要重视对网络文化的管控。应通过建立相关制度和科技手段,严格“过滤”网络文化,坚决阻断各种低俗、黄色、暴力等有害文化及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东西,严防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危害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
(五)政府要加强对所有文化的管理工作
用积极健康的文化滋养青少年的精神园地,除了用正确的文化政策引导鼓励各类文化工作者不断创造出各种优秀的文化产品包括表现形式,用先进文化所蕴含的有益价值理念“教化”社会和个人,使广大青少年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滋养心灵,促进精神上的健康成长。还必须尽快健全有关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包括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决不能让各类有害文化的传播放任自流。对流行文化、“名人”文化、网络文化的传播应正确把握好方向和度,防止一些不良文化把青少年引向歧途。要重视用法制措施保护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及先贤和当代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各类模范先进人物形象、包括对反面人物不适当赞颂的禁止与纠正,防止敌对势力利用文化形式歪曲、“戏说”颠倒历史、混淆是非,误导和毒害青少年心灵,要切实用法制保护好青少年精神领域的清洁。
参考文献:
[1]论文化自信的底气.光明日报,2017-9-11.
[2]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光明日报,20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