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浅析
2018-08-28王琳张咏
王琳 张咏
摘 要 简单阐述初中生美术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初中美术教学的特点,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存在的弊端,探讨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初中美术教学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美术;PPT;素质教育;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5-0123-03
1 前言
初中美术课程是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老化,使课堂呈现出枯燥乏味的气氛,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旺盛,叛逆性格突出,虽然初中美术教师已经在课堂教学中投入大量精力,但是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正在慢慢地广泛应用到初中美术课堂中,并且以其特殊的优势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笔者相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初中美术教学打开一片新天地。
2 初中生美术学习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2~15岁,现阶段的初中生心理水平不断成熟,并且基本上能摆脱无意性、情绪性等不成熟的状态,能够表现出较稳定的有意性、计划性和目的性,虽然还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是其自身的自制力、抵抗力已显著增强。随着心理水平的提高,初中生各感知觉过程也正在成长成熟。在初中美术学习过程中,初中生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感受并且能够分辨出不同的色相、明度、纯度。除此之外,初中生的感受力和判断力也显著增强,注意广度和注意稳定性正趋于成熟,能够专心致志地完成任务,在40分钟的美术课堂中较高程度地集中注意力。
艺术活动最能充分体现人的个性特征,而反过来,艺术活动也能发展人的个性,二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携手共进的。初中生对各学科的兴趣不同,这除了与初中生自身、学科特点有关外,还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初中生已经开始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兴趣,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兴趣和前途联系起来,从而具有了学习动机。随着生活中对美的体验,初中生开始形成与美术有关的审美、鉴赏、创造能力。
3 初中美术教学的特点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美术教学要力求体现素质教育。初中美术教学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在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要相信初中生学习美术的能力,相信他们具有巨大的学习美术的潜能。按照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课堂的设计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2)初中美术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在实际生活中转化成对美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课堂教学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使学生思维变得流畅灵活的同时,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想象的潜能。
4)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美术作品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标准要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4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初中阶段的美术课堂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创新能力,并传授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初中美术课程所容纳知识量很大,但是相应的课时寥寥无几,这就要求教师在仅仅40分钟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保证质量。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美术课堂教学时间紧迫的问题。结合初中生美术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初中美术教学的特点,简单阐述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美术鉴赏课上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美术鉴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多媒体教学出现以前,教师的教学手段是非常简单的,实际上不可能把绘画名品、雕塑作品真正搬到课堂上,也无法带学生真正地走进美术馆观赏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技術的优势就凸显出来,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美术作品的图片、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资料,等到课堂需要时,直接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即可,教师仅需简单介绍,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丰富的鉴赏知识。可以说,多媒体技术在为初中美术鉴赏课提供丰富的美术素材的基础上,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美术设计课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深化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时刻,初中生的创造能力正逐步提高,而初中美术设计课正有助于初中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如在教授学生手工设计制作装饰画这一节课时,传统课堂一般是教师口头讲述制作装饰画的步骤及学生要注意的问题,或者是学生直接看教材内容,当然教师也可以当堂制作装饰画,以传授给学生具体的方法,但是在仅仅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容易实现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提前制作微课视频,或者利用PPT展示装饰画的材料、制作步骤,并为学生提供相关装饰画图片资料,这样做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
在美术素描课上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中美术课中的素描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与技巧技能教学,理论中主要包含构图、透视、观察等。以“透视”为例,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化繁为简,如教师可以使用Flash动画制作软件,建立起一个包含透视三要素的文件,其中包含被观察物件置于视平线上、中、下三个位置的状态,并变静态为动态。同时,理论应联系实际,教师还要使用照相机拍摄一些类似物件,并制成PPT课件。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讲解这一内容,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初中美术教学滥用多媒体出现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打破了过去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单调乏味的氛围,通过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声、光、电等多种信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作为初中美育的主阵地,美术课出于对色彩、图像、设计等更多的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热衷于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中来,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但是在近年来的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滥用多媒体所造成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
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而有些课堂一节课需要放几十张PPT课件,恨不得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放到课件上,教师只要操控电脑一张张地放映即可。而学生也只是木讷地观看幻灯片,没有了思考与互动的空间,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惰性思维。
抹杀了教师的示范作用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尤其是一线美术教师,应该具备徒手直观为学生演示、绘画的能力。因为这种亲自示范不仅能够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能够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尽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能展示技术技巧的全过程,但是师生之间没有交集、没有沟通,难免会出现问题。
忽视了流行元素对学生的影响 一个完美的课件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制作完成的,它和美术作品一样,是经过精雕细琢形成的,所以就会出现有的教师一劳永逸,同一个课件连续使用几年的现象。可是时代的脚步并不会停息,课件不及时更新,难免会出现课件中很多审美观落伍的情况。
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依赖性过强 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依赖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现如今一大批一线教师离开所谓的“高科技”——多媒体,将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在美术教学中更是如此,已经很少有教师在黑板上直接展示画画的过程。作为一名合格的一线初中美术教师,要有的放矢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要做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在实际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如果一线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没有多媒体就“寸步难行”,这样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可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6 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的对策方法
将多媒体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没有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武装自己,指导自己的初中美术教学。要想使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完美结合,需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形成正确的多媒体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的观念,多考虑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创新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并且能够理性科学地评价多媒体教学取得的成果。
1)在正确的多媒体教学理论指导下,可以创设初中美术教与学的系统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从而避免过度依赖多媒体的现象。
2)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如教学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又要考虑硬件知识的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对硬件进行模拟,还要考虑软件操作和应用的教学,互动性要强。
3)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创新初中美术学科的多媒体教学形式,让多媒体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科学评价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效果。作为一名一线初中美术教师,对自己的多媒体课堂设计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保持理性的头脑,并且要遵循客观事实,严格按照美术教学所要求的艺术性、科学性、教育性、技术性等相关原则进行评价,使课件的设计更趋于完美。
7 结语
总之,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活跃在初中美术教学舞台上的一股新鲜力量,教师可以在针对初中生心理特点以及初中美术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省时、高效、直观动态、声像同步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虽然也存在滥用多媒体而出现事倍功半的后果,但这并不能抹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一些傳统美术教学中的优秀方法和手段是多媒体技术不能代替的,所以要秉承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并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合理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廖经花,黄邦伟.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12):97.
[2]田海林.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应用[J].科技资讯,2014(28):180.
[3]曾洪涛.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7):95.
[4]李启恒.浅谈初中生美术学习心理与教学特点[J].科教导刊,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