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018-08-28杨茴思
杨茴思
习惯对一个的心理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习惯对人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而是要坚持长抓不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要让学生专心听讲,认真思考,善于创新,合作交流。要拓宽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往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长期共同发展。作为老师只有热爱、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缩小师生心灵之间的差距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涛,课堂上学生才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亲切眼神、会心的微笑或用手輕轻的在学生肩上抚摸,都会让学生感到愉快。如在教学整十数加法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8、80、800,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运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接起来?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加上元、角、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的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真像脱疆的野马。就是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同学也和同学们讨论开了,争先恐后地回答:8元=8.0元=8.00元,8米=8.0米=8.00米。我给予热情的赞语,唤起学生参与学习兴趣和认真思考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善于创新、有独特见解的习惯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老师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发展纳入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为此,每次上课时我都试着让学生自己默读题意。一遍不行,再来一遍。然后,再读给大家听。理解题意,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说一说。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分析解说能力,从中找出条件和问题。学生学会了探索,领悟到数字的乐趣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同学们谈心交流,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一方面老师要注意那经常探索、善于发现、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并且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介绍学习方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另一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教材的内在智力因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他们在思、想、问、答的兴奋中进行学习。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法表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鼓励他们看谁观察得好、最仔细,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排列规律,启发学生回答。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知识,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学生这次有了新发现,就会希望下次再展示自己。我再进一步的引导:从加法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善于创新的精神意识和独特见解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习惯,鼓励算法多样化
合作交流就是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敢想、敢问、敢说、思维活跃,遇到感兴趣的问题,就想和小伙伴分享,学习遇到困难也愿意向小伙伴求助,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发挥学生的长处,让他们在实践活动和相互交流中经历数学知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探索与交流,能构建学生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肥皂盒、饮料罐、乒乓球等。上课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把准备好的学具放在课桌上,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物体的形状,使学生建立图形的认识。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辨认立体图形等图形各有不同。学生通过拼一拼、搭一搭的游戏,认识这些图形,知道长方体、正方体是可以摆平的,而圆柱体球体是不能拼并,会滚动等。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中介绍自己带来的立体图形的名称与它的样式,使学生很感兴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这些图形,建立了直观的信念,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老师还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算式多样化。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解法。这样,既加深了学习的印象,又提高了计算能力。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地思考方式。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鼓励算法多样化。
四、创设情境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新教材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强调老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利用具体的场所、景象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教学。新课程教学突出课堂情境的设计,并需要贯穿教学始终。创设情境能够沟通课堂与外界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认识领域,将学生带入真情实感的社会化、生活化的氛围。而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持着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老师应提供具体的学生情境,设计有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以教材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教学表内除法:15÷3=5,15÷5=3。学生运用乘法口诀,很快知道3×5=15、5×3=15,推出15÷3=5、15÷5=3。这样,使学生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逐步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去探索、去交流,在老师的帮助下构建自己的学习场所。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尊重他们,让他们参加各项活动,使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