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2018-08-28吴佩如

求知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生命教育教学

吴佩如

摘 要:“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表达技巧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历史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播,这使得“大学语文”具有关怀个人生命价值的优势,在以培养生存技能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当今社会,无疑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文章拟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探讨在“大学语文”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做法与实践。

关键词:“大学语文”;生命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强调教育既要关注人的生存与生活,也要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更要关注人的本性与价值。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亦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健康地生活,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可见,生命教育不仅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社会变化,伴随而来的是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不同思想价值观的冲击碰撞。父母担心孩子落在人后,高校想方设法把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用人需求的人才,大学生则害怕自己无法应付激烈的竞争。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如果迷茫彷徨的精神无处寄托,攀比、拜金、自私、脆弱的思想行为必定悄然滋生。当个体缺少对生命的理解和欣赏,进而导致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忽视,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轻生事件以及屡见报端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便不足为奇了。因此,将生命教育融合渗透到学校课程教育中势在必行。

二、“大学语文”融合生命教育的学科优势

1.“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文化必修课,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它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也是对人类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播,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通过正确认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以及生命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对自己及他人生命的欣赏和尊重,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大学语文”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在中国,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自古有之,提倡做学问应以治事、救世为第一要务,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但同时也体现了其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种传统思想导致了中国传统教育缺乏对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生命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高等院校,除了体育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蕴含丰富生命教育素材的隐性课程往往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由于“大学语文”所选用的素材都是人类智慧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因此蕴含有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热爱与发展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发展融入社会之中。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三组关系,即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以及生命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只有正确看待并处理好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大学语文”所选用的素材中,许多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和生命智慧。从生命与自我的关系这一角度来看,苏轼的《定风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歌德的《浮士德》等作品都传达了对生命的珍爱和敬畏,在经历无数的挫折磨难之后,通过努力达到与世界以及自己内心的和解,认识生命的意义,从而超越生命,成就生命价值,对于大学生提高受挫能力、磨炼意志力、坚定理想信念都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从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视角出发,庄子、苏东坡、史铁生以及马尔克斯等作家的作品都闪耀着生命哲学的光辉,通过自然宇宙的浩瀚无限反观个体生命的有限渺小,直面生死问题,辩证地看待生命的无常和生命的有限,更能促使学生学会理解生命、珍惜生命,辩证地看待生死问题。从生命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层面来看,孔子的《论语》、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等表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对自己、对他人的爱和尊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做法与实践

1.基于教材,适度拓展延伸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不受制于教材的内容,只有适度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适当拓展延伸,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风格,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材多半是以年代为顺序编排作品,涉及作家作品较多,因时间问题,若面面俱到,最后只是走马观花,反而降低教学效果。因而可以按照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筛选重组。在讲解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度延伸,例如,对苏轼这一人物和作品可以拓展并重点讲解,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风趣幽默的人格魅力,到他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以及名传千古的作品等,都是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最佳素材。

2.抓住规律,适时进行教育

个体的身心发展存在阶段性的特征,在一定年龄时期,往往反映出一些典型特点。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情绪亦丰富多彩,交往需求强烈,因而人际关系往往是困扰大学生最多的问题之一,其中情感引发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有调查表明,由情感问题引发的心理危机事件居高校所有心理危机事件的首位。爱情使生活更美好,但不正确的恋爱观会给学生带来诸多的困扰甚至是伤害。在教学中,可选取与爱情有关的作品与学生进行解读讨论,如《红楼梦》《伤逝》等,帮助学生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抓住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紧扣其最为关注的和心里最为困惑的热点,结合作品进行讨论,可以克服生硬灌输的弊病,更有助于提升他们对生命和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处理的认识水平。

3.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适量融合渗透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应避免留下“灌心灵鸡汤”的生硬痕迹,做到自然地融合。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用生命教育的理念完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整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适量地进行融合渗透。如观看相关纪录片、影视剧片段;布置学生围绕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模拟专题讲座;组建阅读小组,有针对性地完成阅读任务,分享阅读体会等。

“大学语文”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中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紧扣时代的热点,运用多种方法,适时、适量、适度地把生命教育融合到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发展生命。

参考文献:

[1]蔡河明.论大学语文课程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12(4).

[2]李 萍,张 锐.新形势下高校生命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4(6).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生命教育教学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