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民工市民化个人成本测算研究
2018-08-27姚杰杜晨阳
姚杰 杜晨阳
摘要:截止2018年底,江苏省经济总产值达235322.13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占比分别为2.9%、67.1%、30%。可以看出,第二三产业已经成为江苏省的支柱性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迅猛的发展态势相反,第一产业呈现出整体收缩的趋势。第一产业的收缩使得农村出现了一大批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为了摆脱经济困境选择进入城市务工。随着进程务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在城市上生活时间的延长,农民工想要成为市民的意愿也愈加强烈。由此可见,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江苏省市农民工所需的个人成本为研究点,通过分类加总法测算出具体数值,为即将成为市民的农民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个人成本;对策建议
江苏省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指标
住房成本(C1)
农民工要想在城市定居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拥有住房,有了住房农民工才有了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才能有一直在城市发展的动力。但刚进城的农民工一般只能选择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这种住房比一般住房在价格上有明显优势。本文用单位面积房屋价格×人均住房面积的数值来表示保障性住房成本,计算公式为:C1=M×P,其中M为单位面积房屋价格,P为人均住房面积。如果只考虑江苏省一年内的城市住房成本会显得绝对,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各个指标我们选取过去8年的数值,并把这8年的平均数作为私人成本的参考数值。在只买保障性住房的情况下,江苏省农民工人均住房成本:
与原先在农村的生活成本相比,农民工定居城市之后,在衣食住行、通信、医疗保健以及其他用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开支逐渐向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靠拢。这部分高出的生活成本就应当被算作农民工市民化所需的生活成本。本文在计算过程中,市民化后的生活成本我们用江苏省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支出减去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支出来表示,即:C2=C城-C农。由此可推算出江苏省农民工市民化后的城市生活成本:
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除了物质生活成本提高之外,精神文化方面成本的提高也不可忽视。農民工为更好地融入城市,缩小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减小彼此间的隔阂,必将会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同时,在日常休息日,农民工也需要像城市居民一样有必要的娱乐活动,这些都将成为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所要考虑到的。因此,为了显示其重要性,本文将这部分成本从居民日常消费成本中单独列出进行计算。江苏省城乡居民在文体娱方面的支出差异比较大,农民工进城后所要支付的该部分成本为: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最为珍贵的资源。土地不仅为农民提供了粮食,而且还是家庭各项开支的主要来源。因此,农民要想顺利过渡成为市民,必须要放弃土地经营权,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好农村遗留的土地问题。近年来,江苏省政府也加大管理力度,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通常,政府将进城农民的土地统一集中起来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这样农民就有了收益,可以抵消一部分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将每亩耕地创造的总产值乘农村居民拥有的人均耕地面积作为土地收益成本,即C4=Z*Q,其中,Z表示每亩耕地创造的总产值,Q表示农村居民拥有的人均耕地面积。那么江苏省农村居民的土地收益为: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由于自身素质不高,都面临着一定的失业风险。根据江苏省劳动力保护协议,加入社会保障的职工如果失业,政府每月会给予975元的最低失业补助。这里我们所说的失业成本就是正常情况下取得的工资收入与失业时取得补助之间的差额,计算公式为C5=G-H,其中,G表示正常情况下取得的工资收入,H表示失业时取得补助。则江苏省职工失业成本:
综合上述计算结果,江苏省农民工市民化个人成本=C1+C2+C3-C4+C5=407706元/人。
对策建议
与国外不同,我国长久以来都将“整建制设市”作为我国唯一的城市发展模式,该模式下,城市之间不仅有着规模大小还有着行政方面的上下级关系,这种模式虽然便于城市管理,但也使城市之间出现了地位上的悬殊,大城市得到较快的发展,因为它拥有足够的发展资源,自身发展可以不受限制,小城镇就处于被动局面,既要受到大城市的制约又要面临自身发展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也迫使居住在小城镇的农民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选择背井离乡,大城市就成了大多数农民工的首选。
为了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也为了能够帮助有强烈市民愿望的农民工实现心愿,笔者认为完全可以使有条件的小城镇升格为城市,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使十分有利的。一方面农民工可以做到就地转移,用自己居住的祖宅折价换成楼房,这样不仅满足了农民工的心愿也减少了以往高额的住房成本;另一方面小城市升格势必需要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这就需要大量的土地,而农民工作为本地拥有土地的原住民可以将土地交到政府手中统一使用并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样小城镇既得到了发展,农民工也有了可观的收益,就不会出现以往那种为了购买城市住房而倾家荡产的局面。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