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2018-08-27赵茵茵
摘 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关乎教师、学生、高校乃至国家的发展。本应“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却在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下,变得“难言”又“无解。”本文试图从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不和谐现象的归因出发,提出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构建
师生关系是高校中最核心的人际关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学校甚至国家的发展。当前大学校园里“尊师爱生”是主流,但师生关系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本文从高校师生关系困境研究入手,分析不和谐师生关系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一、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的困境
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师生之间单向互动关系淡漠化,“教师上课来,下课即走”,课堂上“教师缺乏激情,学生麻木漠然”,师生间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知识传授过程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师生心理距离凸显矛盾过激化,一些教师过于强调“师道尊严”,与学生交流产生“屏障”,师生之间缺乏频繁、平等的交流,而一些学生以民主、平等为借口,对教师不尊不敬甚至辱骂、殴打老师,师生关系存在矛盾且还有激化的趋势。三是师生人际互动趋远关系功利化,“上学我交费,讲课你拿钱”,认为学生和学校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关系,把教师当成是服务者,把自己看成是消费者,而有些教师尊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把自己当成是学生的“父亲”、“老板”,师生关系走向异化。
二、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现象的归因分析
(一)现行教育体制的单一导向
教育政策以及管理制度对师生关系影响较大。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大量增多,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捉襟见肘,高校教师数量紧缺,学生大班上课、教师兼授多课等情况普遍,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和争鸣大大减少。另外,目前高校中现有的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职称、课题经费等更具有“含金量”和“附加值”的诱惑,迫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选择中,天平往科研倾斜。考核的指挥棒让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放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教学上,对教学疲于应付,照本宣科,课堂效果差。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桎梏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单向性的教育模式。受“师道尊严”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对自我角色身份的清晰認识,仍然以“长者”、“师者”、“家长”自居,师生心理距离增大。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单向将知识满堂灌,再加上过多依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师生之间很少有信息的双向交流,课堂往往死气沉闷;课堂外,师生间缺少面对面交流,仅靠qq、微信、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的及时性、深入性和有效性欠佳,使师生关系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三)不良社会风气的强烈冲击
在商业化色彩浓厚的社会大环境下,交易观逐渐渗入师生头脑,师生关系出现了功利化、庸俗化现象。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师生看重各自利益,交往的动机和行为功利性越发凸显。一些教师为了获得更好的评教结果,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甚至要取悦学生;一些学生为了申请国外知名大学或得到保研机会,多渠道、多形式地主动找老师要高分;甚至在学生评优评奖、竞聘干部、入党、就业等重要环节,会存在着师生利益交换的现象。被利益绑架的师生关系,不仅让师生渐行渐远,更是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四)师生关系认识的不断弱化
要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双方互动,构建一种平等、民主、融洽的关系。这就需要师生双方高度重视,共同努力。目前高校中,有些教师和学生疏忽了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缺乏主动引导和参与的意识。有些教师把教学简单当成知识的传递,却疏忽了情感的交融和育人的职责;随着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和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有些学生对传统授课模式不感兴趣,成为课堂“低头族”。这些都阻碍了师生间的教学相长,影响了师生间情感的升华、和谐关系的构建。
三、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途径
(一)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主导地位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 发挥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主导性作用。一是要完善知识结构和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学习强化专业知识,掌握精湛的教学技能,履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职责。二是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在课堂教学以及日常交往中,改变原有教育教学中的“管”与“灌”、沟通交流中的“高”与“远”,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三是要将爱的理念根植教育行动之中,以关爱学生为本,通过爱的暖流去开启学生的心扉,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二)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参与热情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师生相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一是要转变观念,改变“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主动与教师接触和交往,多与教师进行学术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在相处过程中多一分体谅,多一分理解。二是要积极调整状态, 既信奉“尊师重道”又崇尚“民主平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课堂认真听讲,礼貌举手提问,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课后积极与教师交流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寻求专业性的意见和帮助,平时可以利用qq、微信等开展各种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互动活动。
(三)优化高校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
学校应加强制度和文化建设,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和人文环境。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聘制度,一是完善学生评教制度,从测评内容、测评组织以及测评效力等方面进行科学设置和规范引导,使测评结果更具真实性和客观性,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完善教师的评聘制度,要将教师的育人成效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必选指标,同时在教师评聘时将教师划分为教学型和科研型两种类型,让教师可以选择性申报。此外,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营造自由民主的文化,形成师生真诚合作和相互促进的行为习惯;二是营造尊重包容的文化,培养师生“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博大胸怀。
参考文献:
[1]潘杏平,季祝平,张玲,潘晓璐.浅析和谐大学师生关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1(5).
[2]辛鹏.论高校师生关系冲突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7).
[3]郝占辉,田英,苑芳强.高校师生和谐关系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3).
[4]陈平,邹成效.有效教学视域中的高校师生关系论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3(3).
[5]王等等,袁梨清.十年来国内高校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
作者简介:赵茵茵(1982—),女,江苏无锡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