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高等数学的教学和学习经验
2018-08-27高仕学
高仕学
【摘 要】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而这一课程的开展,经常会采取一些较为传统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實际数学能力培育和实践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由于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因而整个课堂氛围十分沉闷,整体的思维也达到较高的活跃水平。本文主要对新时期高等数学的教学经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认知。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经验;学习方法
在开展高等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需要有教学的方法,学习也需要有学习的方法,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给予相应的支持,那么整个探索过程便是十分无效的。同时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保持稳重的心态,不能过于着急,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高等数学对于新时期的高等院校教学而言,属于一项基础的教学课程,并且对学生的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而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本身较为抽象和枯燥,因而学生十分容易产生严重的乏味感,使整个教学的开展十分困难。为了实时改变这样的状况,有必要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尝试着提出了一些迎合学生和教师的教学以及学习方法,以充分提高教学质量。
一、引导学生学会听课
通常而言,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将所有的知识都完全讲完,通常仅仅会阐述一些解题思路和重点难点,而对于一些解题细节则留给学生自己进行探讨,并且为学生留下了相当多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教师的教学思路上。一旦有哪些内容没有听明白,应当先把这部分内容搁置下来,继续倾听其他的内容。如果在课堂的宝贵时间里对自己没有听明白的内容进行不断地探索,即使最终探索到了一部分知识,也会失去其他宝贵的知识。学生可以选择在课后向教师请教,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改善教学环境。
二、掌握预习和复习技巧
高等数学的知识量相对较为广泛,并且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如果在课堂的快节奏当中进行持续地学习,学生很容易听不懂大量的知识内容,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有必要在课前进行积极地预习,进而获得一定的印象。通过预习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中也会仅仅跟随教师的思路。如果学生本身的预习时间较为充裕,除了可以进行简单地浏览以外,还可以进行深层次地阅读理解,并将一部分有疑惑的问题实时地记录下来,然后与教师的讲解进行合理地对比,并研究有哪些问题需要进行实时地讨论。只有在新时期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做到这些内容,才能够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十分主动有效。此外,除了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后的复习并不是对知识点的重复浏览,转而应当用自己的印象去解答相应的数学问题。比如,在学习某个高等数学定理的过程中,不需要再重新阅读它的概念,转而应当离开笔记和课本,对相关内容进行回忆,如果不是十分清楚则可以再对笔记或者教材进行重新对照。
三、高等数学的解题引导
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而言,解题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懂得跟随教师的解题思路进行解题,并没有形成自身的解题思路,因而整个解题思维模式十分局限,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育缺乏良好的推动作用。教师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对学生做出合理引导。首先,学生应当加强对基础数学概念和原理的深层次阅读理解,不能够一次性钻入其中,只有掌握了基础的数学概念和原理,才能够为后期的解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由于现阶段的高等数学题型相当多,因而解题的方法也非常多,许多题目并不能够通过数学原理进行解题,在这个时候,学生就需要去看一些相关的例题,或者寻找教师的帮助。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长时间找不到明确的解题思路,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持续地解题进而获得一定的解题技巧,培育自身的解题能力,并且需要加强对基础原理的实时理解。最后,在进行解题的过程中,对于困难题目的解答,一旦成功解答出来,需要进行方法和原理的总结,并记录在笔记上,便于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题目,可以迅速地进行解题,培养自身的数学解题方法。并且在解答完这些题目以后,还需要进行相关题目的尝试,不断地超越和突破自我,敢于去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类型,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总而言之,在高等数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还需要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性加以认识和关注,并通过一些科学的教学手段加以实时地引导,使得学生形成更加明确的数学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并配合教师的教学流程,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多方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数学的教学水平将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汉兵.抛物线中的三角形问题[J].中国培训,2016(04)
[2]李汉兵.高级技校数学解题方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
[3]王永静.优化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