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语用教学促进文本解读

2018-08-27薛小喜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走进语用教学延伸

薛小喜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语言运用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内容、延伸文本内容、拓展文本内容,让文本解读有热度、有深度、有宽度。

[关键词]语用教学;文本解读;走进;延伸;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53-01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恰当的语用训练,除了能够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外,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更好的解读。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语用训练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呢?

一、走进文本内容,让文本解讀有热度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时,由于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所以我安排了一次活动,有效地将学生所学内容外显出来。

(投影出示黄山迎客松)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黄山旅游景区的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这棵迎客松呢?

生1:大家好,我们前面的这棵松树就是迎客松。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就好像是主人伸出的手臂,欢迎你们的到来,所以叫迎客松。

师:一名优秀的导游,在向游客介绍景点时,会抓住景点的重点来介绍。依我看,这位小导游只能算初级导游。因为你的介绍是平铺直叙的,不能有效激发游客的好奇心,更没有说出黄山松“奇”在哪里。如果有游客向你提问,你能够应答如流,那才能算是中级导游。哪位同学想试一试,向这位导游提问呢?

生2:请问王导游(学生笑,气氛活跃),这棵迎客松与陪客松、送客松并称为黄山的三大名松,你能帮我们介绍一下,这三棵松的姿态、特征有什么不同与相同吗?为什么把黄山松称为“奇松”?

……

师:大家想不想做高级导游呀?要想做高级导游,除了要给游客介绍景点的显性特征外,还要向游客普及一些自然常识与科学知识。我听说这些松树都是生长在悬崖峭壁的岩缝之中,没有土壤,它们是如何生长的?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我们再交流好吗?

这一活动的安排,是在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完全理解之后进行的。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还不够丰满。所以,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用自己的话来解读黄山松“奇”在哪里。教师先把学生定位于初级导游,也就是能大致说出迎客松的姿态特点就可以了;然后再让学生上升到中级导游,让他们能够根据“游客”的提问,有理有据地回答,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更深刻;最后提出让学生做一名高级导游,针对黄山松的“奇”展开深入讨论。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延伸文本内容,让文本解读有深度

《黄山奇松》课文的末尾是这样写的:“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针对这一段中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描绘,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黄山松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就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说,前面的立足文本内容是学生对文本文字的把握,而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延伸文本内容,就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更深入的解读,同时也是一次非常好的想象性语言运用实践。

三、拓展文本内容,让文本解读有宽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么,如何把这一新课标理念真正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在保护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教师应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力,让学生开动脑筋,在基于自己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拓展文本,从而让文本解读更具个性化。

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这一课,在准备结束教学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准备为恩科西塑一个雕像,以激励人们在遇到灾难时,可以以恩科西为榜样。但是光有雕像也不行呀,还要在雕像底座四周雕刻上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字或者图画,以便让人们看到这个雕像,通过解读下面的文字与图画更好地认识恩科西。同学们,你们认为应该布置什么比较合适呢?”这是一个没有思维限制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自己对恩科西的印象,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来。学生有的说,应该把恩科西在国际艾滋病大会上的形象雕刻在下面,这样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有的说,应该把南非前总统所说的话雕刻在雕像下面,这样才能让别人以恩科西为榜样……这样的训练,不仅再一次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阅读与语用教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但是它们又是相互促进的。我们只有在教学中落实语用训练,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才可以助力阅读教学向更深处漫溯。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走进语用教学延伸
让语用教学在课堂中闪烁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