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文而教顺生而为

2018-08-27洪永海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教学策略

洪永海

[摘 要]文本都是文与道的结合体,战争类文本中的“道”则更加明显。教学这类文本,教师要依文而教,顺生而为,抓住它的时事性、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特质,挖掘它的教学价值,采取起、承、转、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沉入文本,理解、领悟文本表达的主题思想,掌握它的表达艺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战争类文本;教学价值;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04-03

语文是文与道的融合,是语言文字和道德情感相互交融的学科。战争,是人类绕不开的话题。改朝换代,利益分割等都可能会发生战争。战争中彰显着是非善恶,家国情怀。把语文和战争结合在一起,自然能够做到文道结合,特别是道的渗透,更加入木三分。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战争题材的课文。就拿人教版课标本的语文教材来说,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直接或间接描写战争的课文就有20余篇。从内容上说,它有国内战争、国际战争,历史战争、现代战争;从语文角度说,有小说、诗歌、剧本、书信等各种体裁。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战争故事,塑造了一个个英雄形象。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应该针对文本的特质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施教,做到依文而教、顺生而为,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战争类课文的文本特质

(一)具有独特的时事性

小学教材的战争类课文可以说基本上都在讲述历史战争故事,大体来说包含古代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反恐战争等。这些战争故事离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描写的是特定年代发生的特定事情。由于年代久远或距离遥远,那种贫困交加、流离失所的生活,那种枪林弹雨、危险重生的日子,可以说与生活在和平年代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经历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看着文字,很难与自己的原有生活经验相链接。这种时事性的把握,对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战争类的课文,每篇都充满着正能量,对是非善恶的态度十分明朗。这类课文通过记叙战争故事,让学生在字里行间闻着火药气息的同时,认识到敌人的灭绝人性、冷酷无情,体会到祖国的伟大、人民的正义。它能让学生铭记英雄的事迹,领会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之情、强国之愿,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帮助,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具有丰富的文学性

战争类课文不像简单的时事报道,而是用文学的手法讲述战争的故事,较多地借助文学手段来描述与刻画人物形象。它通过结构安排、悬念设置、环境衬托、善恶对比等手法,让故事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形象更为突出。同时,课文较多地使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故事写得具体形象;采用描写、对话、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出强烈的现场感和震撼力。这些都应该是教学需要关注的地方。

二、战争类课文的教学价值

(一)供给精神食粮

崔峦老师在《谈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素养》一文中认为,“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他提出小学语文學科素养涵盖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人格雏形的培养。爱祖国,爱人民,有社会责任感,有友善、诚信等品德,是人格雏形培养的重点。语文不应是单纯的技艺之学,而应是丰厚的灵魂之美。战争类课文的教学,从思想上来说,学生应当得到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容探讨的。这类课文的基本价值取向明确,一般不鼓励做多元解读。教师不能因为时代感的原因,随意改变教科书的编排意图,随意解读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必须守住“真”。通过课文的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牢记历史,感受英雄形象,明白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从而珍爱和平。同时,要挖掘革命传统精神,让学生在继承弘扬和发展革命传统精神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汇时代精神,使两者相互融合。

(二)学习各种文体

从文体来说,战争类课文有不同的文体。它有记叙文,如《克里亚的木匣》;有小说,如《小英雄雨来》;有书信,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有诗歌,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有剧本,如《半截蜡烛》等。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聚焦文体,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并适时进行不同文体的比较与实践运用。

(三)教给表达方法

战争类课文和其他课文一样,有它的谋篇布局和表达方式。这类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紧紧围绕交战的双方来写。一善一恶,一是一非,兵分两路,善恶分明。在结构安排、情节展开、氛围渲染、场面设置、细节刻画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法。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抓住课文的表达特点,让学生在读与练的过程中,教给他们表达的方法。

三、战争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一)起——由背景开展学习

战争类课文与学生认知以及现实生活经验有较大的距离。在教学之初,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十分重要。教学时,教师应当收集课文的相关资料,借助于各种手段,给学生呈现课文写作的背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为顺利地进行课文的学习。

首先,利用背景确定好课文学习的基调。对学生来说,战争是一个严肃而深沉的话题,这类课文的学习不应当在嘻嘻哈哈氛围中进行,因此教师要确定一个“战争”的课文学习的基调。这种基调的确定可以借助学生课前相关资料的搜集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师深情的讲述。在这种情况下开课,学生就能顺利地进入课文的故事中。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可以让学生搜集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什么要加入这场战争,战争中志愿军做出了怎样的牺牲等。有了这些了解,学生自然能够带着一份崇敬的心情学习课文。

其次,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出示一些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感受战争的现场,如“蹲猫耳洞”“用胸膛堵敌人的枪口”“战后的一片废墟”等。这些来自战争的真实图片和视频,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艰苦、残忍、灾难……都会给学生心灵以震撼,让学生感受战斗现场,进一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将文字具体化、形象化。

(二)承——借对比理解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很多。针对战争类课文的特点,可以采取以对比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读、画、圈、注等手段理解课文的内容。

首先,进行角色对比。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中国还是外国的战争,课文都是从交战双方来进行记叙的。一方的无理、残忍,一方的正义、宽容等都在课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课文中的场景、环境描写,多起辅助作用。因此,教学时可以抓住交战双方的对比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形象。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朗读描写雨来和鬼子内容,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雨来和鬼子一弱一强、一智慧一凶残的特点。

其次,进行环境对比。生活在战争年代里的孩子是不幸的。如何让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还可以采用环境对比来进行教学。可以进行同一地方战争前后环境的对比,可以进行战争现场和和平环境的对比,可以进行“我”和战争中的儿童生活对比等。这样,能让学生根据课文,结合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对比中识文、明理、生情。如,教学《夜莺的歌声》一课,将课文战前和战后的环境描写,小夜莺的生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能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达艺术。

(三)转——从课文转向语文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这一目标也要在战争类文章的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落实。

首先,战争类课文有许多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利用,让学生学习、理解、运用。如,《灯光》《难忘的一课》等文章的结构安排,《狼牙山五壮士》《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人物形象的刻画,《金色的鱼钩》《黄继光》的细节描写,《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最后一分钟》《再见了,亲人》的情感抒发,《半截蜡烛》的悬念设置等。战争类课文的教学,应聚焦文本独有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一课一得,促进他们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

其次,根据战争类课文的特点,我们应以课文为例子进行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有的课文可以从课本到原著进行拓展阅读。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可以让学生读《三国演义》的第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有的可以让学生学一篇读一本。如,學习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可以让学生读小说《小兵张嘎》。有的可以根据课文引出相关的作品,让学生阅读。如,学习了《金色的鱼钩》,可以让学生读关于长征的小说、诗歌等。

(四)合——明主旨指引成长

儿童是未来的人。他们需要在不确定中成长、发展。学习战争类课文,应该引导学生从理解、感动的层面向学习行动的转化。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战争类课文真正想告诉我们什么,不是记住仇恨,也不是去做战斗英雄,更不是制造血腥的场面;要让他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要努力使自己强大起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起来;要告诉学生世界并不太平,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应当倍加珍惜。

认识战争类课文的特质,明确战争类课文的教学价值,然后依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既把握语文的共性、课文的特性,又依据学生的习性进行教学,这样就能真正抵达教学成功的彼岸。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