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院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2018-08-27范灵
范灵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基于高职现代学徒制,以企业导师为主体的工作室方式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师带徒”的工作室模式对网络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进行了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了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新路径。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进行积极的探索、优化、改革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当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促进产学合作模式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办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有明显差距等问题。因此,如何能有效的实现校企之间的产学合作成为能否在高职院校顺利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是教师对专业知识单向传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往往缺乏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或者即便已取得双师资格的教师也可能是已经离开企业多年,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甚至对企业的用人需求也不十分明确。有些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认为企业就是学生的实训场地,在学生需要实习或者实訓时才用的上,而企业则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双方没有从提高学生技能、适应就业的角度出发,从而导致教学模式僵化,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化。
二、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应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作室”模式
现代学徒制要求校企之间要展开深度合作,以笔者所在的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信息工程系与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中锐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反复协商,三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技术领域共同开展IT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资源建设。并决定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16级开始设立以企业导师为主体的工作室模式下的现代学徒制“锐捷”班。2016年9月,现代学徒制“锐捷”班正式开班。
(一)三方共同办学,实现办学“双主体”,教学过程全方位对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岗位技能标准,共同开发基于岗位(群)工作过程的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及教材等。
(二)由学院和企业共同招生,锐捷班的学生具有“双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由企业派驻技术技能高超的师傅常年驻校授课,一对一进行师带徒培养。学院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并协同授课,着力打造教师、师傅“双导师”教学团队。
(三)校企深度合作,学院在企业设立产学研训基地,企业在学院设立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双基地”建设,大力开展产教研训合作,加强双师型师资培养,且有利于学院和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互补,为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
(四)由学院提供教学场地,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为学生搭建学习职业技能的生动场景,项目化教学,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种方式,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得到经验丰富的教师的亲手指导,获得了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与能力,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契合度。
三、现代学徒制“锐捷班”建设成效
(一)根据合作企业乃至行业对学生的岗位技能要求,依据网络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等选择课程内容,建立了适合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模块,包括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建立完善的课程资源。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进行了改革,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养成,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通过校企联合开发基于合作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加深了企业对专业课程的开发的较高参与度。同时,对学徒的课程考核基于岗位工作业绩,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企业对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实现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通过签订校、企、学徒的“三份协议”,保证了学徒能够进入适应的学习环境,为其在学习发展中的各项权利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学徒可以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进行自主选择。
(四)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锐捷班”,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人素养、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技能和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对现代学徒制“工作室”模式下“锐捷班”的思考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和教学方法刚刚形成,还没有得到企业、社会的有效支持,所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我院现代学徒制“锐捷班”教学过程的进行,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如何对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课程体系中如何整合国家、企业、学院的多维培养目标,并在重构的课程体系上以“师带徒”的教学方法建立适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