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决定存亡
2018-08-27章艳萍
章艳萍
摘 要: 《消失的地平线》的地平线为何消失?小说中的香格里拉王国为何无法找寻?一直成为读者心中的难解之谜。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从主要人物角色的人格结构缺失层面解析人物的抉择与王国存亡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学层面探寻谜底。
关键词: 自我 本我 超我 缺失
希尔顿赋予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神秘色彩让小说长盛不衰,甚至引发了一系列有关“香格里拉”的商业热潮,作家希尔顿及“香格里拉”已经成为美好的代名词。关于该小说,读者们已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但大多数从“东方主义”[1][2]、“神秘主义”[3]及“宗教主义”[4]角度展开,鲜有人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实质上希尔顿在对人物的设置和香格里拉消失结局的设置上有着微妙的联系,香格里拉作为一种物性的存在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人的存在取决于人的抉择,人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又与人的人格紧密相连。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分析小说主要角色的人格结构可以合理地揭示人格与王国消失之间的秘密,为更好地理解小说提供新的视角。
一、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意识三层面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人格的结构,认为人格是一个动态的结构系统,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本我处于最底层,代表人的原始的冲动和欲望,属于无意识的范畴,“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5]。(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满足本能的欲望为目标;自我处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属于意识的范畴,它“代表我们所谓的理性和常识的东西,它和含有热情的本我形成对照”[5]15。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以服务本我满足欲望和限制本我欲望遵循现实标准为目标,它负责调解本我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超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代表着社会道德,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组成。超我遵循至善原则,以控制本我以遵从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三者相互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成员便是自我,它是本我和超我的调节剂,既设法满足本我的欲望,又在超我的指引下将本我的欲望控制在道德范围内。在自我的作用下三者协调发展人的人格便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造成人格失常或崩溃的局面。
二、主要人物人格结构分析
小说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以英国人康维为首的四人经历了一场毫无预兆的劫机事件,却又幸运地被带进中国藏区一个名为蓝月谷的山谷,这里地势险要、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人民安居乐业,坐拥富饶的物产资源和长寿的生活秘籍。诱人的生活条件让其中的三人有了长居于此的打算,最终由于康维未能经受住马里逊的劝说而离开了蓝月谷,故事至此结束,蓝月谷随即消失成为一个不解之谜。我们无法用事实解释蓝月谷消失的原因,因此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抛开众人所认为的文化之间的冲突而致使蓝月谷消失的猜想,下面将从人的内部冲突推测其消失的原因。
(一)外部大环境对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世界被大战挥霍得千疮百孔,人们居无定所,时刻担心着战争的再次爆发。作家海明威已将这一代人标记为“迷惘的一代”,“迷惘”、“无助”代表着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在如此环境下,所有人的心理状态都是病态的呈现。小说中的人物就是现实生活中人民的代表,譬如康维,别人眼中的他是一个非常优秀且值得依靠的人,遇事冷静、思维清晰,但“对他自己来说,自己非但没有充满勇气和胆识,反而对将要面临的任何麻烦都感到极端的厌恶”[6]。正如他在小说中表现的一样,他性格中有极其犹豫和胆小的一面;又如美国金融罪犯巴纳德,他人性的贪婪在任何境遇中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不顾一切地追求财富成为生活的唯一目标;法国传教士布林克洛也是一位精神极度贫乏的人物,生活中除了宣扬基督教便无其他目的;年轻气盛的马里逊是年轻一代的代表,遇事急躁无主见。这四个人的精神面貌正是当时时代中整体人所具有的精神面貌,战争让人们空虚迷惘又急躁不安。
(二)人物内部人格结构
小说中神秘王国的存在与否与这四个人物密切相关,王国的出现仿佛就是为了迎接这四人的到来,而其消失也是在康维和马里逊离开之后,这些巧合表明王国的存在与人物存在有着直接联系。然而,这四人为什么无法在香格里拉生活呢?原因与四人的人格结构有关。
1.本我的缺失
本我代表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是人格结构中必不可少的层面,人的人格结构中缺乏本我,人就会失去思维和行动的动力,成为行尸走肉。四人中,康维和布林克洛的人格结构中缺乏本我。
尽管康维一直倍受关注,学生时代就是学生会里的领头人物,还获得过各种荣誉,甚至是一个优秀的业余钢琴家。他还是一个德才兼备之人,“人人都觉得他像可以作未来的内阁总理候选人”[6]。同行的四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因为他总能临危不乱,想出应对所有问题的方法,是他们的主心骨。可以说在所有人眼中,康维都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拥有过人的才智、冷静的处事态度和多才多艺的本领。但所有这一切都是别人眼中的康维,不是康维本人。经过战争的洗礼,他已经失去对生活的激情(本我),只是按照人们所认为他应该成为的固定样子在生活。他人格中本我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行事不够果断、不敢表露对罗珍的喜欢。行事不够果断,主要原因在于他人格结构中自我和超我对本我的压制。迫于众人对他的期望和大喇嘛对他的厚爱,康维一直都拿自己当主心骨,甚至也做好了成为香格里拉王国继承者的准备,已经感觉到身上的重担。见过最高喇嘛后,他开始有意对同伴们隐瞒他所知道的有关劫机事件的秘密,并设法逐个说服他们留在香格里拉。与此同时,马里逊对他的期望让他又不得不装出想办法帮他逃离的样子。超我的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让康维左右为难,成为统治者还是成为马里逊心目中的英雄变成了让他无法选择的难题。这两个选择都与康维自身无关,自我在其人格结构中完全依附于超我,为超我而不是本我服务,本我在人格结构中完全缺失,因此康维变成别人希望他成为的那個样子,连他自己都无法抉择。他最终的行为刚好验证了这一推测,他犹豫不决地跟随马里逊离开香格里拉,随后又返回来寻找香格里拉,这都表明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康维本我的缺失还体现在他对罗珍的态度上。他对罗珍一见钟情,为她的优雅与宁静气质倾倒。他还曾向张打听她的过去,静静地观察她的生活,但他未曾向她表露过爱意,甚至未跟旁人提过他的想法。对爱情的欲望(本我)受到语言、国籍(自我)及旁人关于罗珍传闻(超我)的限制,他在爱情面前退缩了。
布林克洛的人格结构中缺乏本我。这次劫机事件对她似乎没有任何影响,相反让她获得一次在香格里拉宣扬基督教的机会。她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藏语,查阅相关书籍,了解打听当地人的信仰,一刻也没闲着,目的是用基督教打败当地的“中庸之道”,她甚至认为是“上天把我(她)送到这里,我(她)把它当作是上帝的召唤”[6]。她的人生只有宣教这一个目的,别无他求。人格中本我的缺失让她以上帝木偶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唯上帝马首是瞻。
2.自我的缺失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中间地位,它既要设法满足本我的欲望,又要让本我的欲望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将本我控制在超我允许的范围之内。若自我能调节好本我与超我的关系,则人的人格便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反则会引起本我和超我的强烈冲突。
四人中,巴纳德和马里逊的人格结构中缺乏自我。
美国人巴纳德,真名查尔迈斯·布赖恩特,纽约金融集团的头目。他曾因为劫机事件而暗喜,庆幸自己在香格里拉得以逃脱法律制裁。但其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对金钱的欲望并未停止,他发现了香格里拉的金矿,还想利用外界资源开采乘机大发一笔。战争和环境都未改变他对金钱的贪婪(本我),这也成为他留在香格里拉的目的。香格里拉的适度原则(超我)对他起不到任何限制作用,本我欲望的膨胀已将自我完全击垮,只能任由其发展。
英国人马里逊,一个缺乏社会经验、急躁易冲动的年轻人。从飞机被劫时起一直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美景和舒适生活都无法让他安宁片刻。他的本我欲望有两个:离开香格里拉、和罗珍在一起。在香格里拉生活的日子里,他爱上了满族姑娘罗珍,于是决定带着罗珍一起离开。为了本我的这两个欲望,他曾与张发生争执,跟康维反目,还亲自找脚夫帮忙,并设法说服康维协助他们下山。但他从未考虑过康维和罗珍是否愿意离开,也未考虑过罗珍离开这个地方该如何生活,更未考虑过别人该如何看待罗珍(超我)。固执己见的性格让他最终尝到苦果,罗珍也离他而去。
人生活在環境中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人也影响周围的环境。这四人本被最高喇嘛选为王国理想的补充成员,尤其是康维已被相中为王国的继承者。王国需依靠他们延续下去,但遗憾的是四个人格不健全的人不具备承担如此重任的能力,最终香格里拉王国莫名消失。作家在创作小说时将香格里拉王国看作西方人的挪亚方舟,幻想在香格里拉重建战前的西方文明,但战后人们的精神和心理受到了重创,人格大多是不健康的,也映射了该幻想终将破灭,理想王国必将消失。
参考文献:
[1]黄河卫.西方人眼中的完美中国形象——以东方主义视角评《消失的地平线》[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03):333-336.
[2]李宏伟.香格里拉:乌托邦表层下的意识形态发展——从比较文学形象看《消失的地平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04):132-135.
[3]车玲燕,惠敏.秘境中的香格里拉——形象学视阈下《消失的地平线》中的异国形象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6(06):538-539.
[4]冯涛.二十世纪的神话——评《消失的地平线》[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6(08):56-60.
[5][奥]弗洛伊德,著.杨韶刚,译.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6][英]詹姆斯·希尔顿,著.胡蕊,张颖,译.消失的地平线[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