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三叹”朗读教学模式浅探
2018-08-27李丽
李丽
[摘 要]“一唱三叹”的朗读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它既契合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契合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教师抓住文本中最重要、最关键、最值得欣赏和品味的句段,引导学生一唱三叹,使学生在回环往复、层层深入的朗读中读懂课题、理解主题、读活文本,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一唱三叹;教学模式;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23-02
“一唱三叹”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既突出了主题,又加重了感情,蕴含深刻而余味无穷,其核心理念是回环往复、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笔者以为,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回环往复、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其理既通,何不延引“一唱三叹”艺术表现形式至语文课堂教学,以期通过艺术的反复达成不断升华主题的效果呢?基于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多年的“一唱三叹”教学实践。
一、“一唱三叹”教学模式的学理基础
“一唱三叹”作为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具有明显的艺术效果,一定有其内在的学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一唱三叹”教学模式的学理基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契合建构主义的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生长过程,是学习者在其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知识建构。作为学习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其知识积累较少,其思维的触发点也相应较弱,建构的发生相对较难。“一唱三叹”的回旋反复,契合了小学生反复尝试、反复体悟、反复对接最近發展区的心理建构过程。一旦对接成功,知识建构即告完成。
(二)契合发展心理学的规律
小学生活泼好动,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形象思维占优势,虽然到了高年级有意注意、意义识记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会有较大发展,但是整体上决定了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反复,需要多看、多听、多讲、多读、多写、多思,经历一个回环往复、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一唱三叹”的语文课堂是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把学生作为语文课堂主动求知学习的主人,给予学生更多自觉、自读、自练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语言、情感和生命发展的体验。
(三)契合语文是一门艺术的主张
语文是美的。语文是大江东去的气势,是怒发冲冠的激情,是大漠孤烟的雄浑,是小桥流水的婉约……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表达方式创造出语文不同的美。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发现美的过程。而“一唱三叹”使语文教学产生了艺术的多种可能性,让教学变得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使枯燥的课堂变成了一个艺术的多彩空间。
二、“一唱三叹”教学模式在朗读教学的运用
(一)排比设境,一唱三叹,读懂课题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像《生命 生命》这样的课文,课题含义深刻、隽永,直接揭示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妨通过排比、层递、对仗、复现等修辞方法来铺排造势,进行课题的导读,这样可以达到先声夺人、直抒胸臆的效果。请看教学片断。
师:本文作者是我国台湾地区的著名作家杏林子。她十二岁就患上了至今人类都无法彻底医治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她只上过小学。在关节坏死后,她依然坐在轮椅上,膝上架着小木板写作。她的一生著有40多本著作,曾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她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出示课题)
这是强者对人生热情的呼唤,请高声读——
这是勇者对命运不屈的挑战,请大声读——
这更是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对生命深沉的思索,请低声读——
(二)品词赏句,一唱三叹,升华主题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抓住文本中重点的词句让学生朗读感悟。如,《麻雀》一课中的经典描述——“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对这样的句子,教师引导进行反复品读。通过赏词析句,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激情朗读,学生就自然地读出文章的感情来了。请看《麻雀》第四、第五自然段的教学片断。
师:这两段哪一句话打动了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老麻雀为了救自己的孩子,不得不从树上飞了下来。我们一齐来读读这句。
(去掉“没有危险的”“高高的”“安然地”后,让学生读句子)
师:比较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一:“突然,它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了猎狗面前。”
师:正是这种毫不犹豫,不顾一切想救自己孩子的决心使老麻雀——(学生读句子一)
出示句子二:“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师:尽管麻雀知道自己不是猎狗的对手,但它还是勇敢地站在了猎狗的面前。是什么使老麻雀要这样做?我们再读读这一句:“它不能安然地……使它飞了下来”。
师: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老麻雀明知道搏斗就意味着死亡,可它为什么还要飞下来?
(学生读:“它不能安然地……使它飞了下来”。”
出示句子,练习:
因为 ,所以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生一次激情读重点句)
(三)拓展想象,一唱三叹,激活文本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感悟,再配以一唱三叹的朗读,那么学生的理解就可以层层深入,感情朗读也会事半功倍。请看《元宵》的教学片断。
师:元宵之夜,人们穿着美丽的衣裳,提着彩灯,欢庆佳节,多热闹、多喜庆啊!让我们读出元宵节的喜庆——
生:(读)“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师:正是因为诗人经历过战乱和灾荒,看到如此太平盛世,他忍不住感慨道——
生:(讀)“有灯无月……月如银。”
师:春到人间,国泰民安,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心愿,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有灯无月……月如银。”
像这样经过引导想象后的激情导读,学生的朗读会水到渠成。
(四)创设情境,一唱三叹,入情入境
阅读教学中,像《桂林山水》《地震中的父与子》《木兰从军》这类课文,教师如果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和自己煽情的语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情导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表层意思的理解顿悟,而且能促使学生入情境的朗读,提高朗读的水平。请看《木兰从军》的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
师:从这句话中,你觉得木兰来到前线容易吗?是啊!木兰依依不舍辞别了父母,不远万里,奔赴前线,黄河水波涛汹涌,一不小心就有被巨浪卷走的危险;那燕山高耸入云……(同时,利用幻灯片和音乐渲染)
生:(读)“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
师:不同的理解可以用不同的朗读表现出来。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读这句话,可以吗?(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木兰?
生:威风凛凛的木兰,自信、有胆识的木兰。
师:说得好!谁能把木兰的英雄气概读出来?先个别练习。
(用音乐和幻灯片营造气氛)
师:木兰依依不舍辞地别了父母,“朝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前线之路是这样艰辛,读——
(学生读)
师:但这又怎能阻挡木兰奔赴前线的决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面对重重困难毫不畏惧,读——
(学生读)
以上几种“一唱三叹”教学模式的指导策略,教者可以因课文的不同而灵活运用。只要抓住教学重难点,做到主线明晰、目的明确、层层深入地指导朗读,就能做到激动时还它一个激动,委婉处还它一个委婉,有效提高朗读教学实效。
三、“一唱三叹”教学模式朗读教学的效果
“一唱三叹”教学模式努力追寻语文教学之美,让学生在由浅至深、回环往复的情感碰撞交融中,逐渐达到善听、敢说、能读、会写的教学彼岸,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情感培养和生命成长。
(一)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因为保证了朗读的时间,创设了朗读情境,加上教师的激情引领、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因此,学生对朗读会越来越感兴趣,课文读得越来越正确、流利、有感情,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他们朗读的能力明显提高,朗读的自信心不断增强。笔者所教班级喜欢朗读的学生达到96.6%,喜欢展示自己朗读的学生占86.2%。班级中许多学生分别参加全国、自治区、桂林市的朗读比赛,并获奖。
(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唱三叹”教学模式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句、精彩句段进行欣赏和品味,使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会意、悟情、内化和表达,从而实现了朗读的实效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因为“一唱三叹”讲求艺术地反复,注重朗读的节奏、韵律、意境,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因此,学生在有层次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者专业水平有所提升
为做好“一唱三叹”朗读教学这篇“文章”,教师要不断学习,反复锤炼,深入研究,使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同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进行更新,提高自己的导读水平以及课堂的组织能力、引导能力、调控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