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用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
2018-08-27林运平
林运平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分院,安徽合肥 230022)
恶性心律失常为突发性心率失常疾病,发病较为突然,病情危急,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提升恶性心率失常导致心跳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恢复[1-2]。本文旨在分析恶性心律失常至心跳骤停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50例恶性心律失常至心跳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25例。均满足《内科学》中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观察组中女性10例,男性15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5.3±10.5)岁。对照组中女性12例,男性13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6.8±10.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对照组:采纳常规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治疗,观察病情,做好常规的抢救准备工作。
(2)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①患者入院后,进行心电监测,对每一名患者设立独立的心电监护记录,详细记录心电波形、心律以及心率变化,一旦发现ST段急剧下降、心率急速降低,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进行对症治疗[3]。②制定应急预案,了解抢救药物使用情况,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明确分析,并能够作出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果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降低、震颤等症状,护理人员要及时告知主治医师。③强化基础护理:予以患者吸氧治疗,氧流量4~6 L/min,避免探视,严格卧床休息,疼痛明显的患者,积极的做好各项检查,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勤开窗通风,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告知患者饮食宜低胆固醇、低脂,多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加强对皮肤、口腔等部位的护理,定期协助患者翻身,避免出现压疮[4]。④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取得联系,掌握其心理状况,综合其文化程度、临床症状、家庭情况等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最大限度的消除患者心中的负性情绪,同时多向患者讲述成功治疗的案例,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和依从性,更好的配合治疗。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s)
组别 n 窦性心律恢复时间(h) 自主循环恢复时间(h)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h)观察组 25 2.58±1.02 39.23±10.56 30.17±15.02对照组 25 5.77±1.18 97.86±10.31 103.14±20.77 t 10.2260 19.8632 14.0391 P 0.0000 0.0000 0.0000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组别 n 健康状况 精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生活质量总分观察组 25 21.52±3.11 23.67±3.15 20.04±3.12 22.74±3.98 87.29±5.92对照组 25 15.48±3.34 13.47±3.63 14.17±3.58 17.57±3.68 59.14±5.89 t 6.6173 10.6113 6.1805 4.7688 16.8543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1.3 评价指标
(1)护理效果:主要从窦性心律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3方面评定。
(2)生活质量评分,参考SF-36量表,包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四项,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窦性心律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各项评分及生活质量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与结论
心律失常往往是由于患者心脏传导、活动等出现障碍,以至于患者心脏频率异常,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绝大多数心律失常患者存在心脏疾病、高血压等疾病[5]。恶性心律失常病情比较严重,进展迅速,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的救治,极易导致心脏骤停,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临床上必须给予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能力,提升护理质量,使其能够尽早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并给予其针对性护理干预,及早的对患者展开有效的心电监护,观察症状体征,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对于部分意识清醒的患者要给予心理护理,提升治疗依从性。以上护理措施对于降低死亡率、改善其生活质量以及预后具有重大意义[6]。
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具统计学差异(P<0.05)。证实了综合护理干预在恶性心律失常至心跳骤停护理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参考、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恶性心律失常至心跳骤停患者采纳综合护理干预,明显加快了患者机体的恢复速度,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