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对颈动脉斑块大小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8-08-27邱宇彭湘杭张永顺曾淑云温倩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丁苯颈动脉斑块

邱宇 彭湘杭 张永顺 曾淑云 温倩茹

脑梗死是目前临床上致残、致死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易引发机体神经功能损伤,危及患者生命[1]。尽管超早期溶栓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疗效,但绝大多数患者抢救时间已超过溶栓治疗时间窗,故预后不良,常伴有多种并发症[2]。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缩小梗死灶面积、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是必要的治疗措施。丁苯酞是一类新型抗脑缺血类药物,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发挥一定疗效。据报道[3],丁苯酞通过增加缺血区灌注,保护脑线粒体,重构脑部微循环起效,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对于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神经功能影响的报道甚少,为探讨丁苯酞作用机制,考察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神经功能影响,本研究以2014年8月~2016年8月作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探讨丁苯酞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对颈动脉斑块大小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其中男 58例,女 44例,平均年龄(53.5±11.4)岁。纳入标准:①患者的脑核磁共振检测以及脑CT检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4];②发病3 d内入院者;③首次急性脑梗死发病者;④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精神类疾病者;②颅内出血性疾病者;③意识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者;④抑郁症、躁狂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⑤服用改善认知、抗抑郁及抗癫痫的药物者;⑥对阿司匹林、芹菜、研究药物或对照药物不能耐受或有过敏反应者;⑦严重肝、心、脑、肾及血液性疾病者;⑧有继发性感染征象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2.7±7.9)岁;NIHSS评分(13.7±1.1)分;斑块大小(23.5±4.6)mm2。治疗组男30例,女21 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4.8±8.4)岁;NIHSS评分(13.5±1.3)分;斑块大小(23.2±3.1)m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以上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循环等基础治疗,主要以控制病情发展,改善脑血管循环为治疗目的。对照组静脉滴注浓度为30.0 mg/L的依达拉奉注射液(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495),2次/d。配置方法:1支30.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溶解至100 ml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内。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3次/d,200 mg/次。以7 d为1疗程,在患者接受4个疗程治疗后对各指标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8 d后的颈动脉斑块、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情况。神经功能判定标准:采用Thmos研发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分[6]。对患者神经功能包括意识水平、凝视、面瘫、上下肢体运动等的15个项目进行考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NIHSS评分。运动能力判定标准:采用FMA评分法[7]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满分100分,患者对测评的运动完成情况越好分值越高,上肢最高占总分66%,下肢占总分34%,其中上肢的评价包括对患者上肢反射活动、屈肌共同运动、伸肌共同运动、分离运动以及手触腰椎运动等评价,下肢评价则是对患者膝关节、髋关节等进行下肢反射活动、屈肌共同运动、伸肌共同运动、分离运动等评价。颈动脉斑块检测:采用东芝880A彩超仪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其中探头频率为7.5 MHz,对双侧颈动脉检测3次后取平均值。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2 mm时认为粥样硬化型斑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见表2。

2.3 患者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斑块大小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斑块大小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治疗组 51 13.7±1.1 6.9±1.7ab 23.983 0.000对照组 51 13.5±1.3 8.3±2.5a 13.179 0.000 t 0.839 3.307 P 0.404 0.00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情况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治疗组 51 19.8±6.7 37.2±10.7ab 9.843 <0.05 13.1±10.2 24.8±9.6ab 5.965 <0.05对照组 51 20.1±7.1 25.8±11.5a 3.012 <0.05 12.7±11.4 17.9±10.0a 2.449 <0.05 t 0.219 5.183 0.187 3.555 P>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情况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治疗组 51 23.2±3.1 13.2±3.1ab 16.290 0.000 1.63±0.38 1.31±0.28ab 4.841 0.000对照组 51 23.5±4.6 19.1±2.7a 5.891 0.000 1.65±0.46 1.45±0.41a 2.318 0.022 t 0.386 10.249 0.239 2.014 P 0.700 0.000 0.811 0.047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能量代谢紊乱的一种脑血管疾病,通常导致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脑部神经功能损伤等。该病致残及致死率较高,在老年患者中更为显著。若无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常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疾病预后差。

丁苯酞化学结果与左旋芹菜甲素相似,为dl-3-正丁基苯酞,是一种新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据报道[8],丁苯酞对中枢神经功能损伤有改善性作用,可调控多个病理环节。近年来研究发现[9],丁苯酞具有保护脑线粒体,抑制氧化酶活性、抑制谷氨酸的释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本研究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证实了丁苯酞对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机制有关:①丁苯酞通过保护血管结构的完整性,构建侧支循环,改善微循环体系,增加微血管的血流速度,进而降低梗死面积;②丁苯酞通过P13K/Akt通路下调caspase-3的表达,抑制P38MARK的阳性表达,从而起到对颅脑损伤保护作用[10]。③通过保护脑部线粒体结构,对线粒体膜起到稳定作用,改善脑氧代谢,促进脑组织能量代谢,最终挽救“缺血半暗带”,恢复脑部神经功能[11]。④丁苯酞还可抑制例如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抑制氧自由基的释放和细胞凋亡,保护脑血管内皮细胞[12]。⑤抑制细胞内钙超载,促进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的合成,有效抑制细胞内花生四烯酸生成,进而减轻脑水肿,保护脑部神经功能[13]。因此,丁苯酞可通过多个靶点作用协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王勤勇等[14]研究发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患者有明显的相关性,它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据报道[15],通过观测颈动脉斑块预测脑血管病变的特异性为79%,敏感性为84%。分析颈动脉病变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由于粥样硬化的斑块不断增大,动脉壁应力增大,斑块发生破裂,发生溃疡、出血和斑块脱落;②由于形成的斑块突入管腔时,富含脂质,进而阻塞血管,造成脑部血管出现缺血缺氧。此外,暴露的脂质和胶原通过激活血小板,启动凝血反应,造成动脉内血栓或造成脑梗死的发生[16-19]。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斑块大小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斑块大小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丁苯酞可通过改善斑块大小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发挥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丁苯酞能够保护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且具有改善斑块大小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作用,最终起到提高患者脑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丁苯颈动脉斑块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