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和手法复位治疗足踝部骨折的效果比较
2018-08-27陈木升洪永昌谢汉洪叶丛陈裕祥李银清
陈木升 洪永昌 谢汉洪 叶丛 陈裕祥 李银清
足踝部骨折作为临床上常见的骨折,多由交通事故、坠落滑落等原因引起[1]。若不及时恢复关节至正常解剖位置并对损伤进行消炎、固定等护理,容易引发关节疼痛、肿胀、创伤性关节炎等不良反应[2],从而降低关节稳定性和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对于足踝部骨折的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前者主要采用手法复位后并进行石膏外固定,后者则采用钢板、克氏针、张力带或螺钉等进行内固定。手法复位治疗对于医护人员医术要求极高,需准确复位踝穴,特别是有移位的踝关节骨折,而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不仅精确复位坚强内固定,而且可吸收螺钉作为一种可降解材料,其的机械性能与人骨皮质十分接近,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螺钉[3]。本文就本院86例足踝部骨折患者,分别采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5年9月~2017年6月收治的86例足踝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骨折部位:内踝24例,外踝32例,后踝16例,距骨14例,且均为新鲜骨折。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研究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5.26±4.92)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22例;年龄24~49岁,平均年龄(32.54±5.49)岁。具体临床表现:踝关节部位肿胀、疼痛、皮下淤血,骨折移位明显,伴有骨擦音和畸形等病征,X检查显示骨折处骨皮质不连续性改变,踝关节间隙改变。排除标准:心、肾、肝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造血系统疾病者;踝关节以外骨折或有踝关节骨折病史者;麻醉手术禁忌证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或骨代谢相关的系统性疾病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该方案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在进行各项常规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后,麻醉后切开骨折处并露出踝部骨折端,清除骨折处积血和嵌顿软组织,对复位骨折端进行解剖,巾钳夹紧后采用临时固定。根据骨折部位、骨折块大小外以及钻孔深度选择合适尺寸和数量的螺丝钉以及采取合适的固定方式。踝骨折采取垂直骨折端打入2枚螺丝钉的固定方式,内踝骨折采取钻孔、攻丝、拧入螺钉的固定方法,单踝骨折采取单纯复位固定术,双踝骨折先复位外踝然后复位内踝最后固定,三踝骨折需依次固定外踝、后踝、内踝。固定后旋入适合长度的可吸收螺钉,然后依次缝合关节囊、韧带和切口。术后采用石膏固定3~4周,给予抗生素3~4 d。
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法进行治疗。握紧内外踝,对患肢持续牵引,逆着受伤方向进行复位,同时根据骨折情况进行外翻或内翻前足。复位的目标为:下胫腓联合分离实现完全复位;后踝移位<1 mm;外踝实现解剖复位,内踝的关节面侧皮质实现解剖复位。关节复位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达到预期,用前后石膏外固定,持续时间为5~8周。两组患者术后定期进行X线复查,直到骨折愈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运用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分级[1],优: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无畸形、炎症和疼痛感,骨折处骨性愈合以及骨折线消失;良:踝关节活动大体正常,伴有轻微肿胀、疼痛、炎症,内侧间隙稍宽或正常;中:踝关节经常感觉疼痛和肿胀,踝穴对位稍差或增宽;差:患者不能负重行走,疼痛感和肿胀明显,骨折不愈合以及踝穴不对称。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7.56±5.12)d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12.56±3.11)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5.16±3.15)、(16.23±4.2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d)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对照组 43 16.23±4.26 15.16±3.15研究组 43 12.56±3.11a 7.56±5.12a t 4.563 8.290 P<0.05 <0.05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鞍状负重关节,行走、跳跃等活动主要依靠踝关节的跖屈和背伸运动完成。由于手法治疗很难将移位的踝穴准确复位,手术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治疗已逐渐成为治疗踝关节骨折最可靠的手段[4]。过去临床上内固定材料多采用松质骨螺钉、空心螺钉等,虽能达到很好的内固定效果,但不可避免的出现电解反应、局部组织刺激性等不利因素,特别是患者骨折愈合后需二次手术取出固定材料,容易引起关节僵硬和粘连等并发症。可吸收螺钉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5-7],进入人体后可自动降解,不会发生电解反应和金属腐蚀现象,无需二次手术取出,且在体内机体排异反应小和无明显副作用,能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产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减轻患者痛苦。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7.56±5.12)d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12.56±3.11)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5.16±3.15)、(16.23±4.2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进一步表明可吸收螺钉具有易吸收、易降解和创口小等特点,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快愈后,减少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使用可吸收螺钉可能存在螺钉断裂的风险,患者康复过程中需避免剧烈、突然地运动,以及可建议研发人员进一步改善此类材质属性,提高可吸收螺钉的耐受性和机械强度[8-12]。
综上所述,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可显著改善足踝部骨折患者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