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技术的力学内涵(下)

2018-08-26顾杰郭振兴李恩杰

少林与太极 2018年8期
关键词:小臂内力攻势

文/顾杰 郭振兴 李恩杰

(接上期)

八、反擒拿中的力学原理

反擒拿术是保护己方的必要技术。在运用反擒拿术时有四个方面要注意。

首先要预防。要预见对方的攻势,避免被对方拿住。例如对方发手挥琵琶,我方可以及时把小臂抽走,或改变小臂的方向让对方的前手落空。如果对方发倒卷肱,我方可以及时把小臂抽走,甚至可以将计就计给对方一个反缠。

第二是运用解脱术。解脱折拿的起始动作是做一个小幅度的旋转,图14和图15中的作用力垂直于小臂表面,旋转需要克服由这些力引起的摩擦力,而摩擦力沿小臂表面切向通常很小,因此做一个小幅度的旋转并不困难。如果两方的手指交叉,如图16,我方可以运用腕关节的旋转功能来实现小臂的旋转。小臂旋转后肘臂平面就偏离了所在的平面,这时的弯曲使抵抗力有一个夹角,即有一个横向分量,这个横向分量偏折了力,因而改进了解脱条件,这时再做正向弯曲便可达到全面解脱。这里用力学原理解释了解脱折拿的技术,这个技术也适合于其他关节的解脱。

解脱扭拿的起始动作也是做一个小幅度的弯曲,如图17,这时作用力偶不再沿着通过肘关节的轴线,而且其力偶的量值会因此而减小,总的效果是减小作用力偶的功效。因为对方拿住我肘后注重于扭,我方要在横向进行弯曲并不很难,接着我方可以在正向或反向(取一个合适的方向)抗扭后抽以达到全面解脱。这里用力学原理解释了解脱扭拿的技术,这个技术也适合于其他关节的解脱。

第三是增加柔韧度。关节反向弯曲的功能是可以改进的,反向弯曲的抗损伤能力也是可以改进的,改进的方法是适度的拉伸韧带。例如,腕关节的后仰能力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强的,见图18。

图14 一对力拿住肘关节

图15 一个力偶拿住肘关节

图16 折拿肘关节解脱

图17 扭拿肘关节解脱

图18 扳腕

第四是运用兵法“围魏救赵”。当我方被拿住或可能被拿住时,我方突然攻击对方的薄弱环节,如果打击对方擒拿之手、反擒拿对方手指等等。这是以反攻救被拿的技术,一旦反攻成功被拿自然破解。高手对峙时有时反攻还没有成功对方就已经放弃擒拿,因为反攻救被拿的一种可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为了避免双输,高手们宁愿选择两不互伤,而在下一回合中再论高低。

九、太极弹簧功

太极拳用力学的术语来描述就是弹簧功。弹簧体现了柔中带刚的太极拳要素。对方进攻,我方接手,我方弹簧的第一反应是收缩。面对进攻,人通常的条件反射是反攻,而弹簧功和自然反应很不相同。弹簧功收缩的同时并没有离开对方,这在太极推手中的术语是“沾”。弹簧功维持一个相互的接触力,太极拳中称其为听力。由于惯性,对方继续进攻,我方继续收缩,但是弹簧功保持不离不弃,这在太极推手中的术语是“连”。对方攻击被化解到老,转为退,我方的弹簧力却变成攻势,使对方欲罢不能,这在太极推手中的术语是“黏”。对方继续收缩,我方在对方的退势上加入攻势,破坏对方的平衡,这在太极推手中的术语是“随”。弹簧功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符合古典的沾连黏随理论,另一个是符合推击术的要求,化时均摊压力、发时集中精力以破坏对方平衡。太极拳的功架构造支持弹簧功技术。例如杨式太极拳揽雀尾的右掤,大小臂成弧形,以弧度变化来实现弹性。太极拳的垂肘可使掌和肩间的距离富有弹性。太极拳的步法讲的是重心移动有控,重心的移动提供了上体和着地脚支撑面间的弹性。例如杨式太极拳揽雀尾按前半式重心后移,后半式重心前移,形成一个弹性周期。人的整体是一个三维弹簧,两脚站稳了,三维弹簧可主管化发。人的各部位都是弹簧,每个部位都可实施化发。例如胸的含展可以直接用于靠,也可以作为发掌的后盾。再例如腹部的起伏可以用于攻防,适度拉伸韧带有助于练成弹簧功。

十、三个力源

推手时两方接触,中间的媒介是“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方向和大小体现了我方推手招式的意图,这个力作用于对方而改变对方的平衡状态,体现了推手的目的。这个力有三个方面的力源。

第一力源是支撑力。支撑力来自脚和地面的接触。脚和地面间有正压力和摩擦力,这两种力通过功架中的内力传递到接手处。这个力的特点是比较“静”,或者说跟速度的关系不大。如推一堵墙,没有速度时也能对墙施加作用力。

第二力源来自整体动量。人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是整体动量,整体动量通过接手转换成力传递给对方。这个力源的特点是全身运动,有较大的全身质量和较小的全身速度,包括平动速度和转动速度,可以想象成用奔跑中的人体来撞击对方会产生很大的力。

第三力源来自相对动量。手和上体间的相对动量会通过接手转换成力传递给对方。这个力的特点是较小的手的质量和较大的手的爆发速度,包括平动速度和转动速度。如用拳的爆发速度猛击对方,会产生很大的力。

第一和第二力源常被称为长劲,靠的是功架的形状、肢体的传力能力、整体质量的惯性。长劲的特点是气势如虹,对方明知要被抛出还是无法抵挡。第三力源常被称为短劲。短劲的特点是突发巧取,使对方有防不胜防的感觉。优秀的太极拳师应该兼用或合用三个力源。

十一、避实就虚

太极拳体现的兵法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击薄弱环节,避实就虚,技术制胜。前面提到的很多技术都可以以小胜大,使我方的小也用在优化的方向上。如果对方无势可借,我方仍然可以用优势兵力,把对方抛出几米外。我方即能集中优势兵力,又借对方的势,还是在优化方向上发放,焉有不胜之理?

十二、桩功

桩功是武术的基础训练。太极拳也很注重桩功。从力学的角度来看,桩功锻炼的是对平衡的控制能力、合理的功架构造、组成功架的肢体所受的内力和传力性能。桩功可以有很多种功架,典型的有马步、虚步、弓步。每种步形都有法向和纵向(见上期图3),在法向时要让重心居于支撑面的中心,在纵向时重心的位置根据功架的形状来定,例如马步的重心在两脚正中,弓步的重心靠近前脚。功架构造是根据攻防含义来设计的,例如弓步适合于推,坐步适合于拉。肢体所受内力有四种:轴力、剪力、弯矩和扭矩,见图19。练桩功时通常没有外力,这时要放松。放松不是没有内力,由于重力的存在,所以肢体内一定有内力。放松是追求没有僵力,力学的解释是内力分布取最小值。其实桩功练的就是功架与重力的平衡。重力需要通过内力传递给地面,因此内力又有传递的功能。开始练桩功的时候功架可以高一点,注意图19中的内力有大小、方向,一般来说高功架的内力比较小,这一点完全可以用现代力学的分析来证明。渐次可以适当放低功架,以增加内力的训练效果。桩功锻炼的另一个维度是时间,开始站桩时时间可以短一点,而后渐次适当加长,以增加功力。桩功的特点是静,练的是静态的平衡。静和动互为其根,没有静便没有动,因此桩功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和力学意义。

图19 膝关节内力

图20 对推时有外力施加于我方

十三、套路

套路是中国武术的特点,太极拳也不例外。套路是把各招式连贯而成,体现了攻防含义的精华。太极拳套路更有修身养性的内涵。各流派的招式有不同的风格,有对攻防含义的不同诠释,因而也影响了其修身养性的功能。例如杨式太极拳如行云流水,攻防技术薄积厚发,其修身养性的功能适合于全部年龄段。再如陈式太极拳缓急有致,攻防技术有爆发快缠,其修身养性的功能适合于较轻的年龄段。套路的特点是动静相间,有化发的发劲运动,有运步的技术,关键的一点是在运动中控制平衡。和桩功相比,套路增加了运步时的平衡训练,特别是化发时的平衡训练。注意练套路时发劲是单方面的行为,单练推掌时只产生攻势,不产生力,所以我们说发劲产生攻势。前面说了,打拳的攻势包括功架支撑、整体动量和相对动量,发劲没有力的产生,原因是没有对手,力学中的力仅产生于两个有相互作用的物体间。所以发劲和发力不是一回事,发劲形成攻势,而发力必须要和一个真实的对象接触。

十四、对推

对推训练是太极拳的一个创举。只有在对推训练中才有力的产生,才能体会到两方相互作用对平衡的影响。拳击散打中有打沙袋的训练,目的就是体会力的效果。图20中我方发劲形成向前的攻势,和对方接触时产生两个力——作用力作用于对方,反作用力作用于我方。我方发劲的目的是给对方施加这个作用力,以导致对方失稳。当有对方存在时才有作用力产生,这时的发劲才变成了发力。请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我方发力越大,作用于我方的反作用力也越大。就像一个炸弹在两方正中爆炸,对两方的杀伤力是完全一样的。此时谁不受伤,就取决于保护程度,在推手中的保护程度就是平衡度。所以对推训练就是在有外力作用下的平衡度训练。

(全文完)

猜你喜欢

小臂内力攻势
少林鹰爪十八手
做四肢保健操, 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
大红拳(六)
“内力觉醒大学”需要监管觉醒
三穗县委离退局到帮扶村开展精神扶贫“春季攻势”大回访并开展政策宣讲
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框架—薄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水平边缘构件受力分析
水平荷载作用下钢框架预制混凝土抗侧力墙体装配式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
康比特:押宝田径,发动里约“攻势”
盾构隧道下穿铁路箱涵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