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武术 培养国家栋梁
——浅谈武术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意义和作用
2018-08-26夏邑县武术协会李玉东
文/夏邑县武术协会 李玉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对青少年一代的培养,也尤为重要。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何才能培养出体魄强健、胸怀宽广、精神强大的新一代青少年呢?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人的保护下很少经历风吹雨打。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抗压能力会差一些,一旦经受某些挫折容易自暴自弃,因此应该从小就锻炼青少年的健康体魄,甚至包括对他们心理、意志力、品质等方面的培养。
中华武术是一项蕴涵着千年传统文化的国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成为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阵地。因此,习练武术,是青少年有益的尝试。
第一,练武术可以增强体质,开启智慧。练武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供氧量,刺激大脑皮层神经未梢,有助于开发小孩子智力。夏邑县第六小学创办于2016年,建校之初学校就把武术作为一项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运动项目来抓,2018年被评为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从创建初到现在,夏邑县第六小学校园内、操场上、大课间,随处可见同学们习武时龙腾虎跃的身影、飒爽矫健的英姿。他们强健的体魄、充沛的体力,更加保证了课堂上的听讲质量。家长们也为这样一个文武兼修的学校点赞。
第二,孩子学习武术,可以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品格。练武对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多方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炼“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要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通过两年的武术训练,夏邑县第六小学的孩子们变得更加乐观自信、冷静沉着、处变不惊,做事更加稳重、考虑周全,做人更为诚实厚道、富有正义感。
第三,学习武术可以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华传统武术历来重视武德的培养。中国历史上的武术大家,无一不是武德高尚、爱国爱民的侠义之士。保家卫国、急公好义、扶危济困、谦虚礼让等是中华武德的主要内容,学生在习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和影响,形成了良好的品质和修养。校园里,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蔚然成风。无论家长还是社会各界对夏邑县第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是称赞有加。
第四,习武可以强身健体,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学了武术的孩子,在社会生活中会多一些防身护体的本领,在遇到校园欺凌、社会上的坏人时,他们自然有能力保护自己,化险为夷。试想,一个心理健康、不断进行科学运动的小孩子怎么会不茁壮成长呢?
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早在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武术等内容。”2010年8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了《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提出了“武术进校园”的口号。上述文件和指示,为中小学武术教育找到了破解难题的良方。河南的武术人要充分发挥河南省武术大省的优势,利用河南省太极拳、少林拳等拳种的丰富资源,做好河南省各地传统武术在校园的推广普及工作,努力开创校园武术工作新局面,把校园武术推广工作纳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格局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武术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
中华传统武术作为民族瑰宝,推广和传承的意义重大。学习武术是青少年强身健体、增强自立、培养自信心的最佳途径,因此,练武强身应该从青少年开始。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让传统武术走进每一所学校,走近每一位青少年,强健他们的体魄、塑造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磨砺他们的精神,让青少年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肩负重任、不辱使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