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古代书法美学“中和”美的表现形式

2018-08-25王思远

西部论丛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和表现形式

【摘 要】 中国古代书法美学是一个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强调状物与抒情、再现与表现结合,注重形与神、意与法、天资与功夫素朴和谐统一的审美意识系统。其“中和”美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充分把握古代书法美学,正确鉴赏、评价古代书法艺术。

【关键词】 书法美学 中和美 表现形式

一、中国古代美学“中和美”的界定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和”文化,中国古代艺术、美学是古典和谐美的艺术、美学。作为整个中国美学系统要素之一的古代书法美学,也与这种时代精神相一致,以“中和”之美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正所谓“极者,中之至也”,“会于中和,斯为美善”。所谓“中和”,即适中,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统一。“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不戾是也”。[1]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素朴辩证精神。

中国古代美学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素朴和谐统一。这种审美理想体现在书法美学之中,便要求情理结合,情感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适中而不过分,书法外在形态“势和体均”、“平正安稳”,各形式美因素达到和谐统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相兼顾,不偏不倚,表现出刚柔相济、骨肉相称的“中和”之美。

二、古代书法美学“中和”美的表现形态

2.1 阳刚之美(壮美)

古代书法美学对“阳刚之美”的倡导,集中体现在关于“骨”、“力”、“势”的理论中。推崇“笔力”,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2]“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3]与“骨”、“力”、“势”等相适应,古代书法美学还提出了“雄强”、“峻劲”等概念,以强调“阳刚之美”。崇尚“阳刚之美”者,往往用现实中具有壮美色彩的形象去比拟书法,象“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4]同时,便要求书法用笔、结体等要象此类物象般刚劲有力,气势磅礁,表现出壮美的意境。

2.2 阴柔之美(秀美)

崇尚阴柔之美者,讲求“萧散”、“疏淡”的韵味,主张“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发之于平淡”、“行之于简易”。他们以“萧散简远”、“疏淡”、“虚澹萧散”等为鉴赏标准来评价历代书作:“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5]“永禅师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知其奇趣”。[6]书法美学中的阴柔之美还体现在“姿媚”、“纤细”、柔婉的形态上。他们追求圆熟细致、工整完满的形式美,反对以“姿媚”为病,认为“一人之身,情致蕴于内,姿媚见乎外,不可无也。作书亦然”。[7]崇尚阴柔之美者,常常用现实中具有优美色彩的物象来比拟书法境界,象“乌衣子弟翩翩爽爽到处有致”、“如妇女纤丽”等等。

2.3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艺术表现及审美特征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在形式美的侧重上是不同的。前者强调方、露、直、急、枯……,后者注重圆、藏、曲、缓、润……。所谓“直则刚,曲则柔,折则刚,转则柔”。[8]“劲利取势,虚和取韵”。[9]“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筋力尚雄健,姿颜贵美悦”[1]等等,反映了古人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特定形式因素的认识。古代书法美学还从用笔“着力”与“不着力”方面来说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作字之道,二者并用。有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有不着力而得自然之味。着力如昌黎之文,不着力如淵明之诗。着力则右军所谓以锥画沙也,不着力则右军所谓如印印泥也。……亦犹古文家所谓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还有“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10]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用笔、结体等形式因素在表现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种美的境界上的独特功能。

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虽然在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种形态上有不同侧重,但并不偏废哪一方。它强调二者的素朴结合、辩证统一,反对纯刚纯柔、偏执一方,倡导“刚柔相济”、“骨肉相称”的“中和”之致。它认为“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只有“肥瘦相和,骨力相称”才行。从“刚”与“柔”来说,“直则刚,曲则柔,折则刚,转则柔,轻重捺笔则刚,首尾匀袅则柔,”二者结合,“刚柔相济乃得佳”。[8]从“阴”与“阳”来看,“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书要兼备阴阳二气”。总之,“阴阳刚柔不可偏颇”,“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11]它认为偏执一方,便会出现弊病,从而降低审美价值:“张瑞图书得执笔法,用力劲键,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12]纯刚纯柔都不可,“纯刚如以锥画石,纯柔如以泥洗泥,既不圆畅,神格亡矣”。因此要求二者结合,使其相辅相成,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达到“婉而愈劲,通而愈节”、“飘逸愈沈著、娴娜愈刚健”的刚柔相济的“中和”境界。这种“中和”的“火候”是较难把握的,往往“趋稳适蕴藉,则无气魄骨力;求气魄骨力,则不稳适蕴藉”。[13]古代书家们总是不断地探讨着如何把握这种“中和”之度。古人云:“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指出了毛笔的艺术表现功能。此一“软”字,是刚柔相济之“软”。“能柔能刚之谓软,非有柔无刚之谓软也”。[11]他们强调“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14]达到“骨”、“力”、“势”与“韵”、“味”、“趣”的和谐统一。 同时,这也是古代书法美学“中和”美的具体形式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明项穆《书法雅言》,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1979年

[2] 东晋卫铄《笔阵图》,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1979年

[3] 唐李世民《王羲之传论》,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1979年

作者简介:王思远(1992—),女,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学,研究方向书法篆刻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中和表现形式
万物通心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经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编辑动态
“中和”的大美之学
半碗粥道
透射光之炫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