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培智学校学生家长的几点建议
2018-08-25杜丙安
【摘要】特殊学生家长特别是智障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是对教育孩子失去信心,束手无策;二是对家庭教育缺乏重
视,漠不关心。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呢?本文为培智学校学生家长提出了6条建议。
【关键词】培智学校;学生家长;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孩子是一个大课题。在众多类型孩子的教育中,智障孩子(以下称特殊学生)的教育尤其困扰着许许多多特殊家庭。那么,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呢?在此,笔者为培智学校学生家长提几点建议。
一、认识孩子,重拾信心
(一)每个孩子都很努力
与普通学生相比,特殊学生发育迟缓,智力水平低下,并伴有适应性行为障碍。进入培智学校就读的,残疾程度相对较重,入学时发展水平仅相当于普通孩子三四岁的样子。不少人定会因此而断言,特殊学生就是差生,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和普通学生没法比。这种看法在特殊学生家长身上也广泛存在,他们把所有希望寄托于自己健全的孩子,渐渐疏远了特殊的孩子。这种看法或做法,无情地抹杀了特殊学生与命运与疾病抗争所付出的努力,笔者并不认同,理由有二。其一,每个孩子的成长犹如种子发芽,需要冲破泥土的阻碍。特殊学生这粒种子,不幸落在了掺杂瓦砾的土壤之中。然而,不管上面的瓦砾如何重,瓦砾与瓦砾的间隙如何狭窄,他们坚持曲折而顽强地向上生长,奋力达成着生之意志。从这一角度讲,特殊学生并不比普通学生差。其二,李克强总理曾经说过:“在我们的现实社会当中,即便是某些天生智力障碍的人,他在音乐方面甚至都可以表现出天才的一面。”如“智障天才”金·皮克、“日本的凡·高”山下清、“智障指挥家”舟舟、“中国雨人”周玮等就是典型代表,医学界称这些智能低下却又天赋异常者为“学者症候群”。研究表明,10个自闭症患者以及2000个脑部损伤或智力障碍者当中,可能有1位出现“学者症候群”现象。这些“了不起的人物”充分说明,特殊学生在某一方面可能有着超过普通学生不可思议的能力和才华。
(二)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
尽管特殊学生“与众不同”,但他们依然有着和普通学生一样的情感。所以,家长不应总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而要学会拿孩子的现在和他的过去比。孩子进步不进步,不是在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中获得的,而是在跟他的昨天比较中发现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从不同角度找寻,即使在那些让家长“头疼”的特殊学生身上也能找到闪光点,比如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画画;再如有的文静,有的活泼,有的做事认真,有的待人热情,等等。作为学生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哪怕是肢体障碍儿童主动向前迈出的一个脚步,哪怕是语言障碍儿童一声不标准的“妈妈”,哪怕是自闭症孩子一个专注的眼神,都应视为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每个孩子都具备发展潜能
蒙台梭利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的展现或释放,是持续渐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尽管就整体而言,特殊学生“进步”的速度明显低于同龄普通学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亦能习得新技能。研究表明,多数特殊学生到十四五岁时,某些适应技能如动作技能、自我管理等可以接近或达到普通学生的发展水平。
二、合理定位,家校共育
(一)合理定位家长角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特殊教育更加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特殊教育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做一名合格的家長,其核心是爱,关键在行。首先,应做到以身作则,只有自己做好了,孩子才有可能做得好;其次,应学会倾听,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地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多称赞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与孩子同成长、共进步;再次,应勤中有“懒”。俗话说“懒娘历练勤孩子”,不要一味图省事,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却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二)合理定位孩子未来
没有一个孩子甘心让自己的父母失望,特殊学生也并不例外。特殊学生家长一方面要对孩子建立信心,另一方面还要保持耐心,切勿操之过急。台北教育大学教授赖念华曾经说过,父母要接受自己付出许多,孩子却没有改变的事实。“要开启另外一只眼睛看自己的孩子”,学会对孩子进行多元评价,关注孩子的特点及需求,找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积极参与IEP的拟定与执行,期望值既不要过低,也不要过高,让孩子在最适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三)合理定位“特殊教育+”
当前,特殊教育更加重视和聚焦学生需求,与医学康复深度融合,通过多方协作实现有效教学,创造出“特殊教育+”新发展生态。在“特殊教育+”背景下,特殊学生家长应摆脱认识上的两种误区:
一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如上所述,“特殊教育+”更加强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特殊学生的家长应经常与老师沟通,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教育才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是重视生理康复而忽视内省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涵盖德智体美各方面,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尽管肢体、言语、感统等康复训练为特殊学生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特殊学生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如不乱扔垃圾、向长辈问好、主动做家务以及认识自己、情绪管理、生活规划等智能,亦需要从小培养。
参考文献
[1]买热亚木·祖布尔.培养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J].魅力中国,2017(31).
作者简介:杜丙安,1980年生,临沂蒙阴县人,一级教师,山东省蒙阴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