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着学生的思维行走
2018-08-25王正春
【摘要】本文再现了《小树林中的泉水》“三微一体”的教学设计,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通过对母语的阐释,表达对祖国语言的深爱之情,启发学生对汉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三微一体;《小树林中的泉水》;学生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抓关键词句,在品味语言中理解其深刻内涵;2.训练学生独立阅读文本能力和分析、鉴赏的能力;3.体会作者通过对母语的阐释,表达对祖国语言的深爱之情,启发学生对汉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品味语言中理解关键句子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守林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把握“泉水”与俄国语言的关系,感受作者对民族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在教学平台,课前完成“微阅读”(包括:走近作者、知识积累、文本研习、共振阅读、美文悦读);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这篇文章谈论的话题是什么?2.你们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读一读)引导学生得出俄罗斯语言的话题。
二、初步感知
过渡: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东西,是割不断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对待自己民族语言的态度就是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态度。(投影、学生齐读感悟)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高尔基语)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正确、有力,或者优美,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力量。(歌德语)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周海中语)可见,语言与国家、民族是密切关联的。
三、文本研习
(一)披沙拣金:筛观点
1.速览全文,画出文中作者针对俄罗斯语言表达的观点的语句。2.(学生交流后投影)读一读,初步感受一下这些句子的深意。3.追问明确:这些句子都是作者对俄罗斯语言的认识。
(二)由表及里:悟内涵
开展“微活动”一:合作探究“作者对俄罗斯语言的认识”
1. 文章开篇指出:“许多俄国字本身就现出诗意,犹如宝石放射出神秘的闪光。”运用了什么修辞?
2.作者是如何来阐释宝石“神秘的闪光”?(1)因为宝石的种类很多,作者在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去写宝石的神秘闪光的(神秘感)?
(3)相关词语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能够找出相关句子:柔和的淺绿和碧蓝的色调;纯粹银色的闪光;一片静静的星星色的海水。归纳:宝石给人以“神秘”的感觉,正因为这种神秘,它们的美才无法解释。
板书:宝石——色泽、色调——自身神秘感
3.从文中相关句子,引导学生认识:俄国字,对它我们不能用概念来理解,而是要有对文字的想象力。并结合“露水闪”加以阐释。
“露水闪”——发音——想象力(联想)——诗意的美
板书:俄国文字——诗意——关联大自然
4.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字的诗意是需要借助我们的想象力的,我列举了汉语类似的词语“淅淅沥沥”。由“淅淅沥沥”这个词,我们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场景?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去体味:由“淅淅沥沥”联想到春天或秋天,一个多雨的季节,轻微的风声夹杂着雨声、落叶声。
5.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对俄罗斯语言的美有着深切的感受?进一步追问:什么样的人才能对俄罗斯语言的美有着深切的感受?
6.作者认为有哪两类人的语言值得研究?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这两类人的语言?
7.归纳:作者对俄罗斯语言有哪些认识?(采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
认识1:俄国字的诗意,关联大自然,对它,我们不能用概念来理解,而是要有对文字的想象力。认识2:只有无限热爱自己的人民、热爱土地、热爱自己的国家的人,才会对俄罗斯语言的“奇幻性和丰富性”有所感悟。认识3:著名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普通人的语言值得研究。取之不尽的语言源泉:来自人民自己的语言,来自普通人,来自民间。
开展“微活动”二:自主探究“俄罗斯生动的语言来自民间”
配乐齐读课文15—20节,学生自主探究下列问题。
1.概括作者在这部分叙述的一件事。
2.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小树林,写了小树林中的哪些景物?小树林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3.课文第18小节,“我不像一般人那样轻视小树林”,言下之意,一般人是轻视小树林的。确实,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树林,那么,作者为何能够感受到小树林的“美丽而动人”呢?(提示:12小节、14小节)
4.守林人在小树林中发现了“泉水”,他是如何阐述“泉水”一词的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并齐读感悟。)
板书:守林人——阐述——泉水
5.深入探究: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分解问题,难点突破:这句话是守林人自己对俄罗斯文字的理解。(1)守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2)他为什么“最喜欢分析字眼”?(3)他在分析“泉水”这个词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最后明确:普通的守林人发现这几个词,从字形到读音,都有相似的地方。他由此联系到了祖国、人民,让普通的词变得不普通,体现了守林人在对词语的琢磨中融入了对土地、对祖国的深情。守林人对“泉水”一词的解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使主旨更加深刻。
6.作者写与守林人的一次邂逅,通过守林人对俄罗斯文字的理解,其用意是什么?
板书:俄罗斯语言——源泉——民间
(三)顺理成章:理结构
文章的前半部分(1—14节)是作者对祖国语言(母语)艺术的认识,从表达方式上来说是议论;后半部分(15—32节)通过“我”与守林人的交谈,进一步佐证了俄罗斯生动的语言来自民间的观点,从表达方式上来说是叙述。
(四)水到渠成:得主旨
通过对结尾最后两段的理解,把握主旨。
1.作者說“这些普通的词儿给我掘出了我国语言最深的根蒂。”
学生充分交流。
教师明确:“这些普通的词儿”指“泉水”“祖国”和 “人民”。“根蒂”,即根源、根本之意。这句话揭示了俄罗斯语言奇幻性和丰富性的根本来自大自然的语言,来自民间。民间是语言的根,是语言的源泉,表达作者对充满诗意的俄国语言文字的感受,进一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世世代代人民的全部经验,所有他们性格的诗的方面,都蕴含在这些词里。
交流后明确:“这些”包括“泉水”“祖国”和“人民”在内的俄罗斯语言,俄罗斯语言蕴含着俄国人民的经验、智慧和思想等。
四、拓展延伸
(投影)材料1:
英国一项针对1000多名未成年人(18岁以下)父母的调查显示,除印欧语系之外,英国的父母最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汉语。
材料2:
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中小学学习汉语的人数数据统计。当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从2004年的近3000万人攀升至1亿人。(具体内容略)
讨论交流:对非母语国家的人来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外国人热衷于学汉语呢?“汉语热”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强调: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提高以及“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汉语热”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时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一个中国的学生,我们更要学好自己的母语——汉语。我们要上好语文课。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2017年11月23日,感恩节,让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后面听课的语文老师们。(生鼓掌,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五、课堂结语
学生个别朗诵后再集体朗诵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俄罗斯语言》:“在彷徨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思索着祖国命运的日子里,——唯有你给我支持和依靠,啊,伟大的、威力无比的、纯真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要是没有你——谁能目睹故土所发生的一切而不陷于绝望?然而,这样的语言,如果不是赐予一个伟大的民族,那是难以置信的!”以此进一步体味俄罗斯语言的伟大。最后,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乃存在之家”引导学生善待善用语言。
六、巩固深化
1.思维碰撞:这篇文章是赞美俄罗斯的语言,文章为什么以“小树林中的泉水”为题?
2.在教学平台自主阅读美文:(苏联)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高尔基的《海燕》、蒲宁的《深夜》。
3.开展“微写作”:(本节课是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上的一节苏州大市公开课)同学们,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确立了“上善若水”的核心文化,在校园中营造“若水文化”,弘扬“若水精神”,追求“若水境界”,并提出“上善若水”文化的具体体现——齐心、坚忍、包容、润物、灵动、沟通。耳濡目染之下,你们一定对“上善若水”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课后通过150字左右把它写出来。
附 注
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的研究课例(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语文“三微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主持人:王正春;项目编号:ZYB110)
作者简介:王正春,男,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科研宣传处主任,高级讲师,教育硕士,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及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