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2018-08-25李松
李松
【摘 要】 本文在对党和国家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进行把握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特殊的省情、区情以及跨越式发展战略构想,对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所面临的特殊性、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关键词】 边疆地区 民族地区 全面小康 路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形成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总目标,以其他三个全面为战略举措,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盖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更是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主题。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今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云南作为一个边疆民族省份,经济欠发达、社会发相对滞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还面临着艰难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云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特殊性
(一)历史省情的特殊性
首先,历史上社会发展阶段的多样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云南社会发育起点很低,发展极不平衡差距很大,社会发展阶段多样,具有鲜明的多元化、多样性,被称为一部“活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和“社会形态的活化石”。其次,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的多样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的民族仍然处于原始社会的农村公社经济阶段,有的处于奴隶制经济阶段,有的则处于封建领主制或地主经济阶段;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如回族和白族,则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乃至还有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步发展。再次,民族文化多样化。云南是中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这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不同程度信仰佛、道、伊斯蘭、教基督、天主教世界五大宗教,还有为数众多的民族信仰民间宗教、原始宗教(图腾崇拜万物有灵祖先崇拜等)。众多的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种类繁多、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二)自然地理区位的特殊性
自然地理及其影响下区位特点突出,主要表现在边疆、民族、山区和贫困四个层面。一是边疆,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4.11%,在全国各省行政区中排名第八。二是民族,25个世居民族中有15个独有民族,是独有民族最多的省区,少数民族人口1500万左右约占全省人口的1/3,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96个民族乡。三是山区,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省份,山地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四是贫困,共有73个国家级贫困县,占全国593个的12.3%。
(三)现实省情的特殊性
云南省第六届六次全会曾这样阐述云南省四低四高的典型特征:社会发育程度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程度高;生产力水平低,自然、半自然经济比重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文盲、半文盲比重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低,贫困人口比重高。在云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阐述的云南的现实省情是“四不”。一是发展不够快,虽然纵向看发展成就显著,变化令人鼓舞;但是,横向比较各省市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云南与它们的差距仍然很大。二是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较差、贫困面大程度深。三是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不优、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特等。四是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山区与坝区发展不平衡、内地与边疆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发展认知的特殊性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以及一带一路的驱动,云南在中国向西南开放中的战略位置更加凸显。一方面,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生态优势将转化为后发优势;另一方面,云南背靠西南稳定繁荣发展腹地,面向的是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的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大市场,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是云南未来发展重心所在,也是各方事业投资发展的巨大机会。
二、云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
(一)加快发展任务艰巨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协调、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最大、最现实的省情。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关乎全面小康的重点领域成为城乡居民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发展上还存在着软硬环境建设不足、资金短缺日益明显、人才智力瓶颈突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以及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仍较突出等问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受到发展惯性、路径依赖、结构固化的影响,我省经济尚未摆脱传统产业、传统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依靠自然资源的消耗、劳动的投入实现,增长的可持续性差,抗风险能力也较弱。突出表现为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快,“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失衡。长期积累的以资源型、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矛盾等问题集中显现。
(三)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zMTA2NTE2OA.html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目前贫困片区县和重点县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仍然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云南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别为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迪庆藏区、石漠化地区,共涉及全省15个州市91个片区县,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四)化解各种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
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水平偏低,均等化程度不高,群众收入差距、社会不公、信用缺失、道德滑坡、绝对贫困等社会问题的抱怨日益增多。一些边疆问题和民族问题,有可能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开始显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明显增大。
三、云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破路径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的各项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和把握,以改革创新精神,丰富和完善发展思路与举措,努力努力闯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和时代要求的全面小康之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的殷切期望和“三个定位”战略目标,做到突出跨越、创新驱动、可持续绿色发展以及包容协调开发五大坚持。具体突破路径总结如下:
(一)以“突出转型升级,推动跨越发展”为重心
作为欠发达地区,云南要实现富民强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能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一定要立足实际、另辟蹊径,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路子。习总书记指出,“像云南这样发展滞后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在保证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速度上可以适当快一些。”现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赶超不同,它是质的飞跃,而不是单纯量的叠加。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速度型增长的模式,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要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坚持四化,同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扩大内需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坚持改革为先,强化政府转变职能;坚持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公平共享织就民生安全网;坚持绿色发展,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二)以“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精准脱贫、打赢扶贫攻坚战”为关键
云南省贫困人口数占全国第二、集中连片贫困区占全国第一,要实现全面小康就要破除“绝对贫困”这一短板。要破除绝对贫困,则要以增加居民收入、实施精准脱贫打赢扶贫攻坚战最为关键。要以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准字经”做为云南脱贫工作的指针。要坚定不移的实施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以及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三)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为动力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步伐。抓紧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连片开发规划,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以坚持“公平共享,全方位改善民生”为落脚点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联动机制,完善城乡就业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加强社区基层体育设施配备,积极开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五)着力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营造和谐人文生态要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一是要把民族工作放在全局中谋划、努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的具有云南特色的精神家园、切实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省。二是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要钥匙,以发展促团结、以发展促进步,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三是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并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六)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涵养自然生态资源
一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加强生态建设,加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抓好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加强重点湖泊、河流水污染防治、农业面源、危险废物以及重金属污染防治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四是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工程,严控新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推进清洁生产。认真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
【参考文献】
[1] 李程骅.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J].南京社会科学2015,12(15).
[2] 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1.29.
[3] 陈豪.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6.01.
[4] 云南省政府办公厅.云南县域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临的挑战、实现途径及对策措施.2016.8.
[5] 陈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与改革攻坚[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