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化”习作教学初探
2018-08-25周静
周静
【摘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改变。新课标认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平常的习作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做到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童化”习作;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对3—6年级的作文,称为“习作”,强调了小学作文练习的性质,不同于成人化的写作,它更是一种培养小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学习活动。学生写作文时只有取材于生活,才能有所感悟,才会产生写作的动力和兴趣,把写作当成是与自己心灵交流的过程,与周围的环境交往的过程。
一、“童化”习作教学的阻碍
(一)语言转换的障碍
习作是书面语的表达,和简单明了的口语还是有差别的,虽然1—2年级的作文是写话训练,自己怎么说的就怎么写下来,但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个问题,习作像流水账,粗糙简陋。儿童习惯这样的写作思维后,就很难写出精彩生动的文章来。“书面语”语汇和“口语”语汇有着本质的差别,书面语的语言多为严谨,在写的过程中要反复斟酌、修改,适当地使用修辞等技巧。让学生把通俗易懂、粗疏简陋的口语转变为严谨的书面语时,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有丰富的语言文字储备,才能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语文教学的不当
1.成人化。教师在习作教学时,容易以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去代替儿童的主体认识,久而久之,儿童写的作文就会假、大、空。比如我在教学一次叙事性的习作时,题目是半开放性的,以“一件令我 的事”为主题,横线上可以填高兴、伤心、后悔……有位学生写的是伤心的事,大意就是父母又生了个小妹妹,觉得妈妈什么事都向着妹妹,一点都不关心自己,怀疑妈妈不爱自己了,很伤心,对妹妹也非常厌恶。很显然,这是二胎常见的家庭问题。孩子有这样的感受也是正常的。按照成人的视角,这篇文章的价值观肯定是不对的,作为姐姐应该懂得谦让,要去理解妈妈,怎么能厌恶呢?但我还是给了她优秀,因为她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她现在的心理年龄产生这样的嫉妒心理是正常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批判,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引导。我们要鼓励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而不是迎合社会上主流价值观的审美,隐藏自己的内心。
2.模式化。模式化是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习作时常犯的通病,因为面对的是一个班级整体,很多时候都会忽略学生是每个不同的个体,没有做到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结果导致写作变成了一种应试作文,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创作的热情,好文章也会销声匿迹。
3.无趣化。一般教师的习作教学都会按照教科书中的安排来进行,而儿童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有趣新鲜的事,如果这些事都不曾写下来,岂不可惜!所以我会鼓励学生写周记,把每周最想写的事情记录下来。有时学校举办了一些活动,如“护蛋日”活动,“义卖”活动,我就会让孩子及时写下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写下来,这是由每个独立个体写成的,十分真实亲切。
二、“童化”教学的疏导
(一)丰富儿童的生活
现在很多家长都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关注,我发现很多孩子在节假日生活过得都很无趣。如果让他们写一件寒假趣事,你会发现无非就是吃年夜饭、打牌、玩游戏、放烟花,丝毫没有什么新意,原因就是生活过得太贫乏了,让人不禁为之可惜。因为他对周围的世界感受太少,意象稀缺。家长应该多带孩子到外面去见识,让孩子能更多地体验生活。
(二)保护儿童的创造
每个儿童的创造力都是不可复制的,儿童还未和这个世界有深入的接触,他们的想象力是天马行空的。对于儿童独特的创造力,我们要保护起来,而不是肆意践踏。我认识的一位同事,她的孩子在家里的白墙上涂鸦,她对此没有大发雷霆,相反地她还鼓励自己的女儿涂鸦,结果她的女儿画画特别棒,一直在各种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孩子看似简单的涂鸦,其实是他创造力的流露,所以以保护的方式对待儿童的创造力,在作文这一块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创设练笔的机会
教师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生活情境,恰当地给儿童创设练笔的机会。比如上次秋游时,我们在常熟尚湖公园有一个“画脸谱”的活动,我们在一个风景优美的亭子里尽情地画着自己喜欢的脸谱。有人画了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有人画了威风凛凛的关公,有人画了奸诈狡猾的曹操,也有人画了色彩艳丽的孔雀……大家都对此次活动念念不忘,于是我立马让学生以此写一篇文章。所以,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
(四)鼓励真情的表达
儿童自己有对世界的主体认识,我们千万不要让他们追随所谓的“高尚”“正统”“道德”,而摒弃难得的真性情。一些学生为了得高分,就会编造出一个假的自己,比如帮老奶奶抢回了小偷偷走的钱、下雨天扶摔倒的老奶奶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鼓励儿童真性情的表达,即使文中出现了一些负面的信息,我们也要鼓励,鼓励之外再去正确引导。
儿童就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自由生长。我们不能把它放在温室里,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培养它。儿童是每个不同的个体,“童化”作文是对儿童个体生命的尊重,展现真情自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云生.儿童个体作文的源与流[J].语文教学通讯,2007(11).
[2]吴勇.“童化”习作教学的理智跨越——对“童化作文”教学真义的追寻[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08(2).
(編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