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2018-08-24徐辉

新一代 2018年9期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工具性人文素养

徐辉

摘 要:首先我们要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两种特性:一是工具性,二是人文性。这两种特性的统一能够为学生的英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就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我们的关注点往往更侧重于它的工具性而看轻它的人文性。而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就是要通过看透学习本质,学会如何学习,培养一种跨国界、跨地域、跨文化的意识;通过深挖教材中的人文特点,显示出其特有的人文内涵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工具性;学习方法;人文素养

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体现在:通过对语言知识点的学习,提升语言技能,使学生具备与他人交流的本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人文性则是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来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生活,使学生形成一种跨地域、跨文化的思想意识,提升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目前的教学形势来看,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具性这一方面。

一、看透学习本质,学会如何学习

第一,我们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切勿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而应该使学生在不同的教育环节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不断掌握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不同学习方法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和水平。

第二,要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如果老师没有将规则说得很清楚,学生容易在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生混乱,扰乱课堂秩序,拉低课堂效率。通过对学生进行提升合作意识的锻炼,能够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树立团队精神。

第三,就是视觉生动形象记忆法的锻炼。比如把每个单词的字母都进行一种拓展拆分:像单词“apple”就可以把a想成苹果,pp就是勺子,l就是手,e就是嘴巴,串联起来就是“苹果是用手拿着勺子送到嘴巴里”。由此可以把一个个干巴巴的单词,用一种类似日常生活中的小情景的方式讲出来,学生听得也会更认真,也会有更高的兴趣。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慢慢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快更牢固。

二、培养跨地域、跨文化的意识思想,拓宽眼界

一门语言是一种文化的产物,通过对语言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一种文化,了解那个地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内容。学生慢慢接触并了解这种文化的魅力,可以使他们对英语的应用水平更加炉火纯青。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都忽视了对人文文化的挖掘和关注,而是更加关注于教材的表面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比较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跨地域文化的意识和思想,开拓学生们的眼界。

(一)当代和古代生活方式的异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前和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资源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单词“film”是“胶卷”的意思,现在是数码时代,学生对于胶卷可以說几乎是没有什么概念的。那么该如何让学生接受这个单词呢?我们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在爸爸辈以前我们都是用胶卷相机拍照的,然而现在得益于科技的发展进步,我们都是用数码摄像机拍照。

(二)中外的饮食习惯的异同。当我们学习“food”这个单词时,可以将食物进行一个划分。比如中式的早餐是包子、油条、豆汁、面条等,而西方的早餐吃的大都是牛奶、面包等;再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而西方用的是刀叉……通过了解这些不同点,让学生对于那些食物的单词记忆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牢固。

(三)中外节日习惯的异同。比如我们在教“holiday”的时候,可以将圣诞节和春节进行联想和比较:我们中国的春节就相当于外国的圣诞节,只是春节时我们要贴对子、吃水饺、拜年;而圣诞节是一家人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赠送礼物。

三、深挖教材中的人文性,产生共鸣

语言的魅力体现在它可以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享受这种魅力。所以当学生们体会到了语言的这种魅力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这种语言的魅力所在。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词语变成一些小诗歌来让学生在有伴奏的条件下进行说唱,使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

课本上涉猎的范围比较狭窄,我们在教会他们知识的同时还要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看待人世间的情感。比如,当有课文涉及到家庭时,我们可以通过“I love my mother and father”这个句子,引发学生对家的思考以及对爱的思考,教会他们一些简单的道理:譬如,“爱是相互付出的,我们要爱家人爱国家爱朋友”。

四、总结

英语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寄托,同时是一种载体。它不仅方便了我们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在不同的文化之中汲取精华。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产生的魅力,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要在教会学生英语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去充分发挥人文科学的作用,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建设。由此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开拓眼界,为以后的发展做出贡献、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跨文化意识工具性人文素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试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