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与思维:实用文教学内容确定的思考

2018-08-24常雪雁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说明文荔枝

我们知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同体式的文本,教学内容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同一体式文本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统一体式文章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就必须依据文本体式,在共性中,挖掘不同文本的个性特征来确定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实用文该如何确定具体可施而又有效的教学内容呢?

笔者现以《南洲六月荔枝丹》和《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科普类说明文为范例,研讨这类实用文教学内容确定。

一、文本解读的视角

共性一:同一体式共同特性——科学性与文艺性的统一,文学可读性强。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科学地说明客观事物的形状、特点、功能和用途,或者说明一个客观的过程或事理。使读者对这一实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而《南洲六月荔枝丹》和《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属于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往往以通俗有趣的表达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性。

共性二:说明文类文章的要求相同。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要按着合理的顺序说明;要有一定的说明方法;要用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

独特性:形象思维表达与抽象思维表达相融合。

所谓形象思维主要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形象思维不仅以具体表象为材料,而且也离不开鲜明生动语言的参与。形象思维分为初级形式与高级形式。高级形式的形象思维就是言语形象思维,它是借助鲜明生动的语言表征,以形成具体的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往往带有强烈的文学色彩。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表达、描述或传递各种信息的能力就叫做形象思维表达能力。而抽象思维正好相反,它是人们通过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运用这样的思维形式进行表达、定义或陈述事物的能力就叫做抽象思维表达能力。而《南洲六月荔枝丹》和《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正是形象思维表达与抽象思维表达相融合的典范范例之一。

例如在《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开篇以“人机交锋”入文,“1997年的一场人机大战让机器人‘深蓝着实火了一把”的故事吸引着读者,而且在说明过程中多处运用设问。这种借助表象进行传递信息,极大增强了文本表达的生动性,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其中,作者借用设问写到“也许有人会问,那么‘深蓝呢?它战胜卡斯帕罗夫又说明什么?……”作者解释说“他的获胜除了因为国际象棋的变化相对其他棋类来说要少的多以外,不过是依靠其强大而且不会出错的记忆能力和超乎想象的运算速度。”作者以他科学的推理,严谨的逻辑思维,运用“除了……之外;不过;而且……一系列关联词的准确表达,解释了机器人取胜的原因。这样就充分地表现了科普类说明文思维表达的独特性。

而贾祖璋科学小品文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在《南洲六月荔枝丹》中介绍荔枝时,引用白居易“壳如红缯”一说,他解说这是诗人的比喻,缯是丝织物,光亮滑润,而荔枝其实是粗糙的;白居易说的“膜如紫绡”,他指出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在讲到荔枝肉时,他有从植物学的观点指出,这不是肉,而是“假种皮”,真正的果肉是丢弃的那层膜。所以说,作者在向读者传授荔枝知识时,以白居易的诗中具体可感的形象进行比喻说明,同时融入作者严谨科学的思维判断,在借用的形象联想中,把握事物特性,进行了抽象的、理性的及准确的定义说明,自然使读者在可读中获得了准确的科学知识。

二、习惯性教学内容的取向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尤其在课程标准试用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还处在完善时期,沪版《高级中学教学参考》内容庞杂,教学内容基本停留在以主题内容为中心的层面上。为此教学实践中,导致了更多的一线教师以教参为中心确定教学内容,文学类的文本主题先行,实用文结构先行。对于说明文教学内容的常规处理上,结构先行已经成为教学内容确定的共性取向。即全文的结构划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

例如:在《南洲六月荔枝丹》的教学内容选择上,首先结构划分:第一部分(1——10)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等情况;随后说明顺序整理——由表及里,由主到次;再次说明方法分析;最后品味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效果。这种已经形成套路的教学内容就这样不问效率,不分学情,只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推进着。

教学质疑:《南洲六月荔枝丹》和《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是沪版教材高二(下)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试问,高二学生难道还要在结构划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上进行学习吗?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意义何在?我们现在暂且放下质疑,深入文本,探究一下这类科普类说明文它的教学价值究竟何在?

三、教学内容独特价值的发现

一是作者以抽象思维判断形象思维表达的适切性。

发展语言是教学的核心价值。科学准确的言语与形象生动言语的共同发展是科普类说明文教学要务。而《南洲六月荔枝丹》是抽象思维表达与形象思维表达完美融合的典范。如作者在说明荔枝形状时,这样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首先用比喻句说明形状之后用“通常”、“稍”、“微微”等詞语限制范围、修饰程度,使说明既生动又科学准确。

又如:白居易说“膜如紫绡”,他指出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在讲到荔枝肉时,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他又从植物学的观点指出,这不是肉,而是“假种皮”,真正的果肉是丢弃的那层膜。借用诗词将荔枝的特征形象化,同时作者却以科学态度理性的思维表达说明了荔枝的构造。让读者在形象思维中不断产生理性判断,这无疑促进了读者语言向高级思维发展。

二是以质疑开篇,为激发读者思维深入发展蓄势。作者在《南洲六月荔枝丹》中开篇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关于荔枝的描写,如白居易说“壳如红缯”,贾祖璋说,壳表面是粗糙的,缯是丝织物,是润滑的,粗糙的怎么能用缯比喻呢?显然,贾祖璋认为忽略了触觉写壳,是白居易错了……。那么,究竟谁错了?怎么样的描写更合理呢?如果读者作为“裁判”走入文本,就必然激发读者的质疑精神。考证两者说法的正误,将学生只停留在文章内容理解的浅层次思维引向思维的深处。发展思维,是实用文教学另一个核心价值之一。

四、教学内容选择的思考

实用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学段、学情、体式、表达特色及思维流向的独特性。笔者依据以上的分析仅从“文本”出发,阐述实用文教学内容确定的思考。

一是在文本常规的思维表述中,发现思维流向的独特性。

作为教师,在教授实用文时,不仅要使学生搞清楚课文写了什么?而且更重要搞清它是怎样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如在《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分别介绍机器人的昨天与今天;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机器人走向21世纪,这三部分既按照时间顺序,又根据一般读者的认知规律进行介绍,保持了历史发展轨迹和思维逻辑的一致性。这是一种无法调换的思维流向,从已知到未知,从历史到未来,从设想到现实,至今而言我们已经是机器人发展的见证人。培养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严密性是科普类说明文的第一要务。可见,求同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基点。

又如作者在《南洲六月荔枝丹》中,对荔枝的介绍打破常规说明,从质疑白居易对荔枝生态的描述开始说明,在有肯定、有否定中完成了对荔枝生态的介绍。虽然质疑从作者开始,却激发了读者质疑的精神,引发读者再思考作者与白居易说法的正与误,在比较中判断,在判断中阅读,使停留文意表面的直线思维,扩散到批判性思维,促进思维深入发展的同时开启了创新思维。可见,求异思维是思维发展的至高点。

二是在文本语言表达的共性规律中,发掘个性表达。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进行有效的语言学习,当然教材便是言语学习的载体。对于不同体式的文本言语形式自然不同,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作为语言的接受主体只有在言语实践中不断学习感受作者独特的个性表达,才能真正意义上发展语言能力,逐步形成自我的言语表达风格。

同一事实,同一事物既可以这样描述又可以那样表达,这主要取决于思维表达取向。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作者说明荔枝的颜色写到“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看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与后文“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意思相同,都是突出“荔枝丹”,但是表达效果截然不同。后者运用了比喻,引用了诗句,充实了内容,文字也生动活泼。这就让读者置身于南国的荔枝林,那绚烂图景使人心驰神往,对于荔枝的“丹”也就有了更具体逼真的印象。如果去掉,在逻辑上看不到任何損害,但是文学意蕴消失殚尽,文章将黯然失色。

……

实际上,说明文仅是实用文的一种体式,在实际生活中实用性强而且应用范围广,正确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提高学生语文实用素养的关键。关于兼容共性与个性,张显个性是所有体式的文本教学内容确定的共同取向,但是对于每一种体式甚至同一体式的文本依然有各自的独特性,这样还需要教师要有自身的文化眼光与教学判断。

常雪雁,上海市张堰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说明文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说明文阅读专练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千里采荔枝的鹤
荔枝熟了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