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设问

2018-08-24章颖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细雨李清照新课程

现代教育理论認为: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使学生获取对未来至关重要的知识。因此,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师要想走进新课程,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问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所在。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设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呢?

一、巧设悬念有效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讲述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知识学习感兴趣了,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只有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设问可以在关键处设置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在平淡处引出新奇,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可在“迷宫”里亮起指路明灯,使学生在顿悟后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二、比较相似文章有效设问,夯实学生的知识积累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中的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与情感闸门的金钥匙,是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导火索。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很随意地、简单地复制教材上现成的问题,致使学生思考时思维受阻,无从回答。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有效设问。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是通过让学生比较阅读后,归纳总结出知识规律。因此,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把一些类似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如在讲解人教版必修四收录的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时,可将学生在七年级(上)学过的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合在一起讲解,让学生在比较中辨赏这两首诗中作者心情的不同之处。

这两首词分别写于南渡前和南渡后,我们可以看到前后时期作者心情的巨大变化。《如梦令》是作者描写早期生活情景的短词,追叙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情景: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叫人流连忘返,兴致那么高,酒喝的那么欢,直到黄昏时候,竟然“沉醉不知归路”。待到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处方始发觉。急着寻路回家,情不自禁的叫起来“争渡,争渡”,声音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总之,作者把少女时期的无忧无虑、任性快乐、热爱生活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声声慢》是作者历经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靠的反映。首句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接着透过北雁南飞,曲写漂泊南方的悲苦,因而借酒消愁却又忧愁难遣。词的下阕枯槁憔悴的菊花正是李清照的现实写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更添愁思。一个“兼”字、一个“细”字细腻道出词人的苦闷:“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诉诸听觉,象征诸般苦难对作者的摧残。“点点滴滴”四叠字的运用,活现了细雨的连绵不断、愁苦的络绎不绝。总之,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透过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晚来风急、雁过、满地黄花堆积、梧桐细雨诸景象,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展现了灵魂的孤寂与凄戚。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有效设问,诱发学生情感共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被引进到教学中来,它以自身的优势大大超越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加直观生动地把知识呈现给了学生。如在讲解人教版选修教材李清照的《一剪梅》时,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安雯的flash歌曲《一剪梅》,很快学生就被这优美的画面给吸引住,所以在接下来的讲解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设问,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进行情感双向的交流。同时有效的设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诱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获得知识和智慧,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的实际水平,充分联系日常生活,采取多样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有效设问,激发学生获得知识的欲望。

章颖,安徽明光市第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细雨李清照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细雨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细雨如丝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