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板书设计原则

2018-08-24刘静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板书形式原则

板书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概括教学内容,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教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板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为此,笔者总结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板书设计的几点原则,与同行之前进行教研交流,共同提高板书质量,改善语文教学。

一、简单明确,具有概括性原则

板书的书写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是服务于课堂教学,若是板书失去为教学服务的特点,则板书便失去本身应具有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板书的过程中,应遵守其目的性的原则,使学生通过板书掌握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板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板书,保证其内容简单明确,且能够充分概括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例如:人教版《最后一课》,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应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突出“最后一课”的含义,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等;同时,选定重点教学内容,以此为中心,板书内容应尽量简练,使学生通过简短的介绍了解《最后一课》。教师利用板书概括课堂教学内容,以教学重点作为板书中心点的形式,向外延伸、扩展,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能力,并学会按照教师的板书方式总结学习内容,提高自身的总结能力。基于此,教师板书应按照“简单明确”和“概括性”的原则进行设计。

二、板书布局合理原则

教师使用板书的过程中,不能一直使用一种形式,长久之下学生对板书失去兴趣。板书可以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出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主要有网络、图表、提纲、线索以及综合等形式,不同的板书可以体现出不同风格,并且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睛,使其认真观察板书。但是,教師需要注意,无论采用哪一种板书形式,都需要保证板书布局科学合理,整齐、对称,无论是形式亦或是内容都应统一。板书的布局合理能够促使学生对其产生情感,使笑学生从美的角度欣赏板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板书之前,需要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板书布局,使其具有合理性,并保持美感。例如:教师利用图表突出重点内容,则需要将图表按照大小、颜色进行区分,学生则根据图表大小和颜色快速掌握教学重点,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由此可见,板书布局的合理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具有实用性原则

教师在追求板书美观、样式新颖的同时,还要牢记板书的作用,保证板书的实用性。板书的过程也绝不是罗列或是叠加知识点,而是在黑板的有限空间内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并以提纲的形式进行板书,使用简洁的语言突出教学的重点知识,通过板书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使用板书时,需要保证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进而遵循板书的使用性原则。例如:教师在讲解《“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文时,教师应在板书中突出吕伟的跳水动作,整个过程非常连贯,且作者以“白云”和“飞鸟”描述吕伟,重点突出吕伟的性格和其跳水特点、能力;而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应首先以作者对吕伟的描述“白云”和“飞鸟”开场,而后在板书其跳水动作、观众的反应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板书了解教学内容,并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从而条理清晰的学习该文章。

四、形式多变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而板书形式也应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发生改变。实践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自己的讲课经验以及学生的特点等,设计多种形式的板书。由于学生长期在相同的环境下容易出现倦怠、疲劳等,进而失去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以不同的板书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保持对语文知识的新鲜感。例如:教师以网络形式的板书讲解《秋天的思念》、以对比形式的板书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无论教师采用何种形式的板书,都需要详细了解教学内容,掌握其精华,并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创新板书形式,进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之成为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使用板书需要遵循板书“形式多样,充满变化”的原则,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板书上、集中在教师身上,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听课,提高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简单明确,具有概括性、板书布局合理、具有实用性原则、形式多样,充满变化等是笔者总结的板书书写原则。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广泛,其教学难度和深度加大,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大部分或是全部教学内容,除教师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外,还需要教师科学运用板书,提高板书在实际教学中的价值。

刘静静,山东邹平县长山镇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板书形式原则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